2025年2月28日,白宫的气氛格外紧张。
表面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来讨论美乌矿产协议的,但实际上,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正在聚集。
午餐时间未到,白宫却上演了一场罕见的“驱逐”事件——乌克兰代表团被赶了出来,连一顿午餐都没能留下。
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仅仅是一场突发的争吵,还是预示着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重大转变?
这场争吵的导火索,是泽连斯基对美国副总统万斯试图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协议的不满。
泽连斯基敦促万斯亲自前往乌克兰了解局势,并列举了俄罗斯一系列破坏和平的行动。
万斯却指责泽连斯基不尊重美国。
双方的声音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加入了进来,他认为乌克兰应该感激美国提供的援助。
万斯甚至翻出了泽连斯基2024年9月为民主党助选的旧账,并与特朗普一同指责泽连斯基“以第三次世界大战为赌注”。
最终,这场记者会不欢而散。
白宫随后宣布冻结所有拜登政府时期批准的对乌援助,包括数十亿美元的雷达、车辆、导弹和弹药,甚至中止了帮助乌克兰恢复电力的计划。
许多白宫记者表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戏剧性的场面。
乌克兰和欧洲各国也对此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
对特朗普和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来说,这并非一时冲动。
将乌克兰援助作为政治筹码,服务于国内政治议程,这一策略在特朗普2024年竞选之前就已经成型。
2023年共和党控制众议院后,就曾多次利用这一策略迫使民主党在其他议题上妥协。
如今,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他便将这一策略运用到了俄乌谈判之中。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矛盾由来已久。
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曾要求泽连斯基调查拜登之子亨特在乌克兰能源公司布里斯马的任职情况,并暗示如果泽连斯基配合调查,将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这次通话被曝光后,引发了众议院对特朗普的弹劾。
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泽连斯基几乎毫无保留地支持民主党,公开批评特朗普和万斯,这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在特朗普看来,泽连斯基不仅干预了美国大选,还不懂得感恩。
特朗普对乌克兰问题的理解与民主党和建制派截然不同。
他认为,拜登政府对乌克兰问题的处理方式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如果拜登政府足够强硬,普京根本不敢发动特别军事行动。
特朗普反复强调,在他担任总统期间,俄罗斯没有发动任何军事行动。
他将乌克兰危机的责任归咎于拜登政府的软弱和无能。
在MAGA阵营中,对乌克兰问题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
著名亲右翼媒体人塔克·卡尔森对乌克兰的批评更为尖锐。
他认为,美国援助乌克兰的道义理由并不成立,因为泽连斯基已经取消了选举,并将乌克兰变成了一个专制国家。
卡尔森甚至质疑二战的起因,认为是丘吉尔的强硬态度将一场地区冲突升级为全球战争。
他将拜登比作丘吉尔,认为拜登政府的错误外交政策将世界拖入新的世界大战。
与卡尔森的激进观点不同,科技巨头伊隆·马斯克对乌克兰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在危机爆发初期,马斯克曾积极支持乌克兰,并免费提供了星链技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支持乌克兰的巨大经济成本和政治风险。
星链事件使他与乌克兰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关系变得紧张。
最终,马斯克的态度转向了中立,他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乌克兰危机。
从特朗普到卡尔森,再到马斯克,MAGA阵营对乌克兰问题的看法虽然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乌克兰危机必须尽快结束。
特朗普将乌克兰视为政治筹码,卡尔森将乌克兰视为西方衰落的象征,马斯克则将乌克兰视为政治风险。
这些观点共同塑造了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政策。
2025年2月以来,美国与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接触,并大幅修改了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
特朗普要求乌克兰重新举行总统大选,并暗示只有更换领导人才能解决危机。
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
一些人批评特朗普背叛了美国的盟友,向俄罗斯妥协。
对特朗普和MAGA阵营来说,这只是他们一贯立场的延续。
他们认为,美国没有义务为欧洲的安全承担无限责任,尤其是在对手是俄罗斯的情况下。
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政策,是其“美国优先”原则的体现。
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将资源集中用于解决国内问题,而不是卷入无休止的海外冲突。
这种政策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美国与俄罗斯的合作能否成功?
乌克兰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国际秩序将如何演变?
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等待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