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说“天机不可泄露”,然而当水镜先生得知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却仰天长叹10个字。这10个字道破天机,说明水镜先生早就知道诸葛亮的结局了。
那么,水镜先生到底说了哪10个字?他又为何能如此笃定诸葛亮的结局呢?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水镜先生”这个称呼,源自他的至交好友,荆州名士庞德公。
庞德公觉得司马徽这人品德高洁、淡泊名利,如同清澈的泉水一般。同时他看人十分透彻,尤其善于甄别人才,就好比明镜一般。“水镜先生”的称呼由此而来。
庞德公这人我不熟,但是他对于司马徽的评价是十分恰如其分的。
在古代,很多所谓的“名士”或者“隐士”,大多是沽名钓誉罢了。他们的做法只不过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罢了。
但是司马徽不一样,他是真的淡泊名利。
他隐居山林之中,竟然没人能够察觉他就是那位名动天下的“水镜先生”。他的言谈举止和普通老农没什么区别,每天都是种地、遛弯,和街坊四邻唠嗑聊家常。
有一次刘表的儿子刘琮特意去拜见司马徽,他来到一处破败的茅屋前。他不太确定这里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的住处,于是派仆从前去询问。
仆从走进院子,看到一个老农正在种地。于是上前问道:“喂,这里可是水镜先生的住处?”
那老农答道:“我就是,请问有什么事情吗?”
仆从自然不信,于是怒斥道:“好大的胆子,竟敢冒充水镜先生?还不快快进去将水镜先生请出来,就说荆州牧刘表大人的二公子前来拜见。”
老农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再看了看那仆从,也不争辩,径直走进屋去。不一会,换好衣服的司马徽走了出来。
不得不说,换上一身儒衫的司马徽,确实一副名士的样子。仆从这才发现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刘琮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急忙向司马徽道歉。
司马徽反而大度地说道:“这怎么能怪他呢?他又不认识我,加上我当时的穿着怎么看都像个老农,该道歉的是我才对。”
还有一次,村子里有户人家丢了猪。即使放到现在,这对于农民来说都是件大事,更别提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了。
那家农户挨家挨户地寻找自家猪的下落,最后来到了司马徽的家。那农户越看越觉得司马徽猪圈里的那只猪和自家的长得很像,于是他认定,这就是自家的猪,而司马徽就是偷猪的。
那农户没文化,说起话来也很难听,但是司马徽不以为意,既然对方要猪,那就给他得了。
结果过了半个月,那人的猪自己跑回来了,农户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人了。那时候的人都很淳朴的,农户不仅将司马徽的猪物归原主,还诚恳地向其道歉。
此外,当地有不少人家在种地之余,顺带养蚕纺丝,贴补家用。有户人家的蚕到了该吐丝的时候,可是却没有簇箔。这簇箔乃是蚕吐丝结茧的必备工具,可是这户人家的簇箔坏了。
没有簇箔,就得不到蚕丝,家中会少一大块收入。于是这户人家挨家挨户借簇箔。但是但凡有簇箔的人家,自家都是养蚕的,大家都要用簇箔,可想而知,没人借他。
最后他还是求到司马徽那里,司马徽大方地将簇箔借给了他,结果就是司马徽当年的蚕丝没了收成。
从这种种事情都可以看出,司马徽确实是个淡泊名利、品德高尚之人。庞德公说他的品德如同水一般,确实没错。
但是光品德高尚没用,司马徽真正出名的地方在于他很会识人看人,而且看得很准。
这里举两个例子,就足以看出司马徽的眼光有多毒辣。
司马徽虽然长期在隐居,但是早已声名远扬,不少人都慕名而来,虚心拜访。这其中就包括庞统。
庞统素有“凤雏”之名,不过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此时的庞统还处于怀才不遇的阶段,没啥名气。
很多人觉得庞统徒有虚名,这主要是他好像没做出多大成就。其实这并不是他本事不行,主要还是运气差了些,死得太早了。
其实想想看,庞统能够和诸葛亮齐名,怎么可能是泛泛之辈?但是有本事是一回事,把本事展现出了又是另一回事了。
当时的庞统已经是才华横溢,我们都知道但凡有才的人,都有股傲气,庞统也不例外。
庞统为了见到司马徽,足足跋山涉水两千多里路。但是当他见到司马徽的时候,说实话,有些失望。
他从司马徽身上完全看不出世外高人的样子,怎么看都是个普通老农。庞统当时年少轻狂,颇有些轻视司马徽。
于是他对司马徽说道:“我听闻大丈夫顶天立地,应该追求高官厚禄,做出一番大事。您现在在这里种地养蚕,成何体统?”
司马徽也不生气,他笑着回答道:“想当初,伯成(尧时期的名士)宁愿种地,也不愿意去当诸侯。原宪(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宁愿住茅屋,也不愿意住高宅大院,让一群仆从服侍。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谁规定追逐这些的人才是大丈夫呢?你看看吕不韦,他是有高官厚禄了,那又如何?人活一世,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庞统闻言,如同雷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此前的冒失之言感到愧疚,急忙向司马徽道歉,并且虚心请教。
于是司马徽与庞统彻夜长谈,他越聊越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有大才。虽然一开始的话确实失之偏颇,但是瑕不掩瑜。司马徽确定庞统的才华世所罕见,绝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
因此,他后来与名士、好友交谈的时候,少不了要夸奖一下庞统。慢慢地,庞统才有了后来的名气。
说完了庞统,我们再来说说刘表。与庞统不一样,刘表绝对是个反面教材。
当时刘表在荆州设立学馆,广招天下名士。当时但凡有点文化的读书人,纷纷奔向荆州。可惜刘表也不是什么人都要,他只要名士、隐士,再不济也要是有人举荐的人才。因此大多数人都吃了闭门羹。
刘表眼见自己的学馆汇聚了各路精英,颇有些洋洋得意。
然而有人告诉刘表:“襄阳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有大才。你学馆的那些人加起来也比不上司马徽一个人。”
刘表闻言,有些不服气,他不信司马徽一个人顶得上那么多人才。但是他又不愿错失这等人才。于是决定亲自去见一见司马徽。
司马徽久闻刘表的大名,对于刘表这人他早就深入了解过。他的结论是:刘表此人志大才疏,心胸狭隘。不可与之共事,否则会危及性命。
因此当刘表到来后,司马徽只是随便说些人云亦云的话,打发刘表。刘表回去后,果然打消了招募司马徽的想法。反而逢人便说:“这司马徽只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徒,没啥真本事。”
刘表手下那些名士是知道司马徽的本事的,他们一琢磨,猜出了司马徽的用意。于是纷纷避祸,一个个找借口离开了刘表。
这两件事都足以说明司马徽眼光毒辣,看人极准。
正是因为司马徽有如此大的名气,加上他又以善于看人著称,不少诸侯都会找他征询意见。这其中就包括刘备。
别看刘备后来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此时的他十分落魄,只能寄人篱下。别说自己的势力了,他手下都没几个人才。
武将还好说,好歹有关羽、张飞两位结拜兄弟,但是却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好不容易得到个徐庶,徐庶还因为曹操的计策不得不离去。
刘备虽然在荆州混迹了许久,也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但是这些人没一个能派上用场的。要么是沽名钓誉之徒,要么对于辅佐君王、匡扶汉室没兴趣。
不得已之下,刘备只得去向“水镜先生”司马徽求教。
司马徽听完了刘备的诉求后,只说了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得天下。”
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恰好徐庶离开前也和刘备提起过此二人,这让刘备更加坚定他们二人乃是不世之才了。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耐人寻味的是,当司马徽得到消息后,却仰天长叹道:“虽得明主,然而时机不对,可惜了。”
我们都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是却遭遇夷陵大败,最后白帝城托孤。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次北伐,就为了匡扶汉室,可惜却病逝在北伐的路上。
至于刘备建立的蜀汉,最后也被司马昭控制的魏国所灭。
其实司马徽的这句话,已经道破天机。他当时就已经看出,刘备和诸葛亮的结局不会好。因为他当时已经隐隐感觉到,这最后的赢家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更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
司马徽和司马懿都是出自颍川司马氏,虽然司马徽只是司马氏的旁支,但是对于家族里的人才他还是很了解的。
尤其是这司马懿,早在多年之前司马徽就见过他,并与其相处过一段时间。善于识人看人的司马徽很快就意识到: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其心智如妖,又野心勃勃,最关键的是他很有耐心,还很会演戏。
虽然此时的司马懿还很年轻,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但是司马徽依然笃定最终能夺取天下的,必定是司马懿或者他的后人。
既然早已有此结论,司马徽自然不会看好任何人。
虽说如此,但是司马徽依然很希望自己的判断错了。他希望刘备这个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人可以成功,所以当刘备求教的时候,他毫不保留地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他是真心希望刘备能成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和诸葛亮最终没有成功。不过怎么说呢?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至少刘备、诸葛亮为了理想奋斗了一辈子,即使失败也是无愧于心,他们这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