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校园青春片,这样拍才有趣!

狗叔影视 2022-03-08 12:24:58

开学了吧?!

2014年10月底,所有居住在中国和韩国参加了同年10月11日SAT考试的学生成绩都被延迟公布,甚至有些学生的成绩拖延了4周之久,很多学生的申请计划都被彻底打乱。

SAT是啥?俗称“美国高考”,申请美国高等教育院校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学术能力参考指标。

那么,原因呢?

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得到了可靠的证据,部分参加此次考试的学生存在作弊行为,以至于每个人的考试成绩都将被评估,以确定是否有作弊的证据。

当年的新闻

到底发生了啥?

主要是这次考试,美方接到泰国曼谷的考官在SAT考试结束后发去的邮件,邮件称“一名考生偷偷查看iPhone答案,被我们抓了现行,这些答案都来自当天早些时候澳大利亚举行的同一场考试”,从而造成了上述情况。

对于不关心SAT的人来说,这自然不是什么大事。

但对纳塔吾·彭皮里亚这个泰国人而言,激发了他的奇思妙想。这是个很好的题材,有了素材去发展出更大的故事。

泰国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

于是,2017年,他完成了《天才枪手》,刷新了我们对泰国电影的认知,原来泰国除了动作片、恐怖片、小清新之外,还能这样玩,成功地将青春、犯罪悬疑揉出了新意。

时至今日,《天才枪手》依旧是一部值得刷的作品。

1、故事里的大视野

《天才枪手》没有选择千篇一律的校园青春片元素,切入点是:作弊,巧妙地抓住了所有人。

即便学校期间,你没有在考试中作弊,但也一定听说过或见到过。彭皮里亚大胆地将这个题材呈现出来,且不落俗套,引发关注。

然而,仅仅有一个不俗的故事,对作品来说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天才枪手》承载了反思,揭露了种种社会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不单单只存在于泰国,也是世界范畴的。

首先涉及到的就是教育体制问题。

小琳第一次作弊的背景,就是她发现试卷里的试题是格蕾丝曾经向她请教过的。而卷子是从格蕾丝在学校老师那里报的补习班里获得的。

这往后去延伸,不言而喻,这种现状第一次打破了小琳对教育公平性的秩序认知,原来老师也不全是如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

更别说,学校还存在赞助费的问题。小琳偶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便在家中翻出了父亲缴纳赞助费的收据,再次刷新了她的三观,可以说其价值观在这一刻出现了变化——原来,钱,可以解决一切。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凭借自己聪明的脑子,走捷径。

所谓神圣的、公平的教育原来根本不是那回事。《天才枪手》从这个角度把教育弊病暴露出来。

其次就是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

片中四位主角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及对应价值观。小巴、格蕾丝属于泰国的上等阶层,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政经大权,因此,作为浸染其中的二代们,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习惯于用利益、金钱来衡量、解决问题。

于是,小巴一下子就想出了商机,通过小琳帮助作弊,展开产品销售,从中牟利,凸显出了自己的经济头脑和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

小琳呢,代表了泰国的中层,他们普遍受过教育,既有泰国传统文化,又受到西方民主理念的影响,追求自我,愿意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但是,经过赞助费、取消奖学金、作弊收益等事件后,小琳开始追求物质收益,因为支撑其心底的理念已经动摇了,这个时候转而追求切实可见的金钱就成了唯一出路。

班克是四人或者说阶级中的底层,他们由于贫穷和教育程度低,收入普遍较低,工作不稳定,容易受到权力和利益的驱使。班克是寒门学子,品学兼优,委实聪明,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求学、努力,来改变人生困境。

然而,他遭受到来自上层阶层(小巴)的暴力干涉,毁灭了自己的规划、梦想与期望,甚至最后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正是如此,影片赤裸地揭示了泰国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其必然性。

2、角色多元化

在《天才枪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出精彩纷呈的“谍战作弊故事”,发现了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了片中鲜活的角色。

宛如游戏一般,一开始,我们发现四个核心主角是扁平的,就像是出演前已经深刻领悟到了导演的意图和身份标签:

小琳:成熟、理智;

格蕾丝:单纯、活泼;

班克:执着、坚定;

小巴:机灵、狡黠。

但是,《天才枪手》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其他角色工具人也就罢了,“核心四宝”怎么能如此草率?

因此,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角色在打破固有标签,开始多元化,也正是这样的多元化,给了故事更多施展的空间,也留下了值得想象的延伸。

小巴的出身决定了他较之其他同学,能够较早接触社会,更清晰社会的运作法则,他懂得利用、整合资源为己所用,从学校里的考试到STIC,对小巴来说这成了一门生意。原本的他有小机灵,而后则延续了上层资本家的潜力,实现了“发现-尝试-攫取”的精神与物质收益。

整个过程中,班克的变化最大,也是被物质异化最纯粹的一个。

起初,班克社会属性贫瘠,但人格高贵、清高,充满正义感,总体来说是个好学生。然而,当他被揍,且发现了罪魁祸首是小巴时,班克彻底愤怒,愤怒过后,他还是一无所有。腹黑的种子埋下了。班克及时隐藏了自己的情绪,懂得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得最大利益。

即便最后被抓,他依旧没有供出同伙,你可以说他有朋友之情,但在大胡子看来,更多的是处于利益的考虑。如果他招供,自己已经没了机会,还会失去大量既得利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班克解出了当前人生最重要的一题,这一刻,所有的青涩、单纯、正义都可以见鬼去了,只有真实的利益才是最值得肯定的回报。

而小琳则是班克的反例。最初是她的游说和伙同,造就了今日的班克,然而,她看到了自己的错误造成了原本一个高尚之人的彻底堕落,她内疚、煎熬,不得不做出了止损,通过止损企图完成逆转和再造。可惜的是,她救不了世人,只能救自己。

回想下核心四宝,都还是求学期的少年,我们痛心又无奈地看着他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心理信仰的崩塌,然而这又是人性复杂的必然。当然,彭皮里亚有着自己的引导,作弊不对,但在反对教育体制不公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我们就成为了帮凶,所谓人生,所谓人生的各种重要节点,就像一场场考试,去找到利用和被利用的平衡。

3、精彩的手法与技巧

抛开了内核与角色,《天才枪手》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把作弊演绎成了精彩的谍战,把青春做了动作片处理。这就依赖于极强的剪辑手法与视听表现。

1) 作品剪辑技巧颇为娴熟

对此彭皮里亚回忆到:(影片)全部拍摄完之后进行剪辑的,但有些部分也可以先剪辑。因为是动作电影,当然一定要比剧情片刺激,所以剪辑师要把所有的东西混合,做出来最好的电影。

于是我们看到,在影片里除了分剪,还用到了挖剪、拼接剪辑等技巧。

小琳父亲在印刷厂和小琳在悉尼考场,就运用了多次分剪,前者是父亲询问闺女的去向,后者表现小琳快速离开考场的跟拍,加速了节奏,不断往复增强危险处境。

挖剪是说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部分环节剪掉。

拼接剪辑是将一个镜头重复拼接,既能够增强细节感,又继续营造紧张节奏,比如,第一次小琳把橡皮放入鞋子里。

2) 运镜的紧凑

《天才枪手》里成功地将各种道具运用到镜头中,通过这些道具(铅笔、试卷、时钟、手指)的大量特写和快速剪辑堆叠,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在悉尼,小琳逃离考场的时候,这一套工序再度出现——手机、面庞、弹钢琴、考官共同造就了宛如谍战一般的感觉。

3) 配乐与音效功不可没

既然是电影,那就得全面,除了视觉还要有听觉来环绕和延伸画面感。

在第一次作弊的时候,当小琳发现试卷有问题时,配音间歇性地出现,当监考老师黑板擦打到墙上,配乐停止。老师警告完毕,小琳再度作答,配乐也紧跟着响起,而这段配乐其后又主动停顿四次,分别是老师打哈欠、小琳拿橡皮、小琳将橡皮放入鞋子里,以及小琳把鞋子踢给格蕾丝。然后在格蕾丝拿到橡皮时,配乐不再是紧张、悬疑的风格,开始舒缓。可以说,配乐极大地烘托出了人物心理。

再比如,班克。班克听得都是古典乐,这里也巧妙地植入了主创团队的心思和设计,因为班克听的是《魔笛》第二幕《复仇之火在地狱里燃烧》,这首曲子不听内容,光看名字是不是就预示了班克后续的行动?

还有啥?音效。

《天才枪手》里配合运镜,将各类道具的音效做了夸张放大,自动铅笔、翻卷子、手指弹奏,回想下是不是每一个的音效都超出了日常的真实感。

选择这样的夸张再融入到紧张考试的场景、配乐和角色内心的状态,共同完成了全感营造。

我们并不是倡导大家要学习影片中的作弊手法,甚至本片在泰国本地被定义为15+,即15岁以上的孩子们才可以看,就是担心大家来学。

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既没钱,又没颜的学渣来说,学霸的世界还是太难了,别说背一半的答案,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20位都不容易。最多做个“枪手”,“天才”还是算了吧。/狗头

PS:扮演小琳的是泰国模特茱蒂蒙·琼查容苏因,不得不说,小姑娘长得就一副学霸+超模的脸。

0 阅读:177

评论列表

我是好人

我是好人

4
2022-03-08 15:33

经典。剧情无可挑剔,紧张刺激。只要剧本牛,有时演员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