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和邓子恢之子,被一妇女偷偷“调包”,杨尚昆惊呼:搞错了

含含的过去 2024-10-04 19:32:45

1934年10月份,江西瑞金一普通农户内,热乎乎的炕上熟睡着两个白净可爱的男婴,范大嫂犹豫的看着婴儿半晌,将一个略小些的婴儿抱起来,含泪对另一对夫妻道。

“赖大哥,赖大嫂,这是红军留下的娃崽,姓...姓林,托付给您二位了,无论如何,拜托千万将他好好养大!拜托了!”赖大嫂忙接过孩子哄着,慈爱溢于言表。

赖大哥拍着胸脯保证,“二位放心,有我一口吃的就决饿不着孩子。”目送着二人抱着孩子离去。范大嫂流着泪对丈夫道“乐春不易呀,咱得给她留个健康的娃崽!”这位大嫂不知道,她的这个决定,竟在两个革命家庭中唱了一出“调包计”。

这两个婴儿的父亲,一位是林伯渠,中国革命先驱,在党内的资格,连毛主席也要尊称一声前辈;另一位是邓子诙,率农民游击队,一手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4年的10月,林伯渠的夫人范乐春诞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夫妻俩看着辛苦诞下的儿子,欣喜中又带着感伤。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革命形势严峻,红军即将长征。

中央已经安排林伯渠跟随部队长征,可范乐春刚刚产育,襁褓中的婴儿根本无法随军行动。巧的是几天后,邓子诙的夫人黄秀香也诞下了一个男婴,孩子生得白白胖胖。

而邓子诙虽然不随部队长征,但需要带领农民游击队保存革命实力,二家决定将孩子寄养在老乡家,母亲们不舍的相拥而泣,而父亲们也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小脸眼眶发红。

林伯渠同志还是坚定道,“关键时刻,党的事业高于一切,革命胜利了,我们会有团聚的一天!”邓子诙拍拍妻子的后背,也坚定附和,“对,胜利后,我们会团聚的!”

次日,范乐春同志便找来了自己的堂兄和堂嫂,将两个孩子交给他们,含泪道,“哥,嫂子,这是红军的后代,另一个姓邓,拜托你们,无论如何将他们抚养成人!”

范家大哥大嫂的革命立场非常坚定,决心一定带好孩子,可是抚养两个孩子毕竟花费太大了,范家家境贫寒,实在无力承担,于是,范家找来赖家夫妇抚养一个孩子。

赖家夫妇将孩子抱回家,为孩子取名赖平亚,仔细呵护悉心抚养。赖家子女众多,但孩子们都知道,爹娘最宠爱的便是平亚,只惜平亚幼年发热,患了小儿麻痹症。

赖大嫂偷偷哭了好几场,自责没有养好红军的孩子,赖大哥拼命的干活挣钱,将辛苦攒下的钱都用来送平亚去学手艺,自己的孩子反而下田种地,竭力给平亚最好的生活。

而范家夫妇为孩子取名范宜德,以全家之力将宜德送进私塾读书,不论吃穿都以孩子为主,几年后,范乐春同志为了革命工作积劳成疾,病逝于西溪白叶湖山上。

而黄秀春同志随部队向外突围,在会昌突围战中,不幸炸伤了腿,被国民党俘获后,坚贞不屈,被国民党枪杀于会昌城外。消息传来,两家人偷偷抱着孩子们哭了良久。

两个孩子自幼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前线打敌人,等打胜仗后便会来接他们。而他们的母亲,都是人民的英雄。他们小小的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濡慕和思念。

因为范大嫂心疼自己的小姑子,将身体较强壮的邓家孩子当林家的孩 子留了下来,赖家并不知情,所以平亚自幼便认为自己是邓家的孩子,自己的母亲是黄秀春。

而范宜德也认为自己是林家的孩子。时光荏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独立自由和平的生活,林伯渠和邓子诙同志也在中央担任了重要职务。

繁忙的工作之余,两位领导同志做梦都惦记着自己流落在苏北老区的孩子,妻子牺牲后,这已是他们唯一的执念。几次派人去老区查访后,竟然真的查到了孩子们的下落。

孩子们在老区茁壮成长,已经15岁了,孩子的养父养母虽然舍不得孩子,但也理解孩子们的父亲多年对孩子的惦记,孩子们还是跟着中央的同志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在武汉,邓子诙终于看到分离多年的儿子,抚摸着孩子残障的腿脚,愧疚的流下了眼泪,“孩子爸爸对不起你,你吃苦了!”他为孩子取名为邓苏生,纪念孩子生在苏北。

而范宜德则去了北京中南海,林伯渠与儿子相拥而泣,为激励儿子继续秉承着苏区精神继续革命,林伯渠为儿子取名为林秉苏,恨不得将十几年的爱都弥补给孩子。

1953年,邓子诙同志受组织委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一职,全家都搬回北京,也与老朋友林伯渠再次相聚。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曾与二人相交莫逆。

得知邓子诙调回北京,马上设宴邀请两家人一起聚餐,林秉苏和邓苏生已经长成了19岁的青年人,杨尚昆欣慰的看着两个孩子,与两个老父亲感叹着光阴易逝。

忽然,杨尚昆同志盯着两个孩子,皱起了眉头,目光在父子四人的身上观察良久,竟惊呼出声,“不对!这有问题!”林伯渠和邓子诙吓了一跳,忙问他为何这么激动?

杨尚昆同志,一伸手将邓苏生拉到林伯渠身旁,又将林秉苏推到邓子诙的那边,“你们自己看,哪有与别人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还像的道理?别是抱错了吧?”

杨尚昆同志这一提醒,林伯渠同志和邓子诙同志才认真的看向两个孩子。果然,林伯渠与邓苏生,邓子诙与林秉苏这两对更为相似。二家马上去瑞金再次进行调查。

范大嫂还在世,见事情瞒不住,含泪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她只想给小姑家留个健康的孩子,差点酿成了大错。但林、邓两家并没有怪罪老乡,反而对范、赖两家感激不尽。

真相大白后,林伯渠坚持要将苏生接回家中照顾,两家人也觉得各回各家是最好的结果,可是两个孩子却并不同意,在他们看来,错与对都不重要,只不过多了一对父母。

他们两个是在苏北老乡的疼爱中长大的孩子,得到了太多不是父母而胜似父母的亲情,精神上十分强大。长大后孩子们没忘记养父母的抚养之恩,汇钱寄物,时时照顾。

这则超越了血缘亲情的“调包计”,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信息来源:

【党史故事】《同为革命后代————邓子恢、林伯渠孩子“调包”记》2021-02-28 16:55,上海,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莫忘苏区群众的奉献》陈瑞生,2016年09月29日10:33 来源:学习时报

0 阅读:19

含含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