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国」河北·隆化

扶摇天下人文 2022-03-31 16:48:04

隆化县是承德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周围毗邻内蒙古自治区、承德市双滦区、承德县、滦平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历史

公元1089年的重阳节,翰林学士苏辙奉旨离开京师出使辽国。他一路北上经望京馆、卧如来馆、会仙馆到达辽国的中京。

从宋雄州到辽中京,当时建有驿馆20处。会仙馆就位于今天的隆化县境内。苏辙在会仙馆停留时写下了这首《会仙馆二绝句》,“北嶂南屏恰四周,西山徽缺放溪流,胡人置酒留连客,颇识峰峦是胜游。”诗人苏辙笔下这首会仙馆诗,记录了九百多年前隆化的山川风貌和民族豪情。

隆化这片地处燕山山脉与蒙古高原的山间谷地,随着一条逐渐清晰的文明交融的通道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中原政权和北方民族迎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两国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双方互使达数百次之多,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苏辙使辽的这条路是自公元9世纪末起南北交流沟通的重要通道。

这是自五代十国时期至清代中华文明大融合的一条重要轴线。尤其到了清代,这条通道再一次突显出重要意义。

公元1681年,清康熙帝在今天的围场地区进行木兰秋狝。其后140多年时间里,康熙、乾隆、嘉庆三代帝王频繁来往于此。这项规模盛大的皇家狩猎活动举行了至少90次。

宣陈武力的同时更有效地团结了边疆少数民族。隆化与围场相邻,成为清代木兰秋狝的必经之地。

当年隆化境内共建有6处行宫。木兰围场总管府也设在这里。《承德府志》一书详细描述了隆化六处行宫的样式,并配有图画。建筑因地制宜,取法自然,兼顾功能性与观赏性。清代行宫分布和宋辽时期的驿路部分重叠。隆化始终在这条南北交融的文化通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元1910年,清政府批准建立隆化县,寓意为“隆盛开化”。这是清王朝对于这片土地的政治理想。

一条驿路贯通南北。千百年来有战争的烽烟,也有和平的柔情。不变的是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隆盛开化用作地名,是一段历史的点睛之笔,也是一方土地不断发展的注解。

民俗

“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这是隆化人描述二贵摔跤的两句顺口溜。表演者身着满族服饰,将木质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臂与双腿各饰演一人。在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腾挪翻滚间,摔跤竞技的激烈被演绎的活灵活现。

这项相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满族民俗,其具体起源已无实据可考。在史料中记载:木兰秋狝结束后,清代帝王经常在此举行“塞宴四事”庆祝活动。“四事”中的布库为勇士们两两相对进行角力,一要通过表演助兴。二要以此宣誓武力。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百年秋狝后,当地百姓对布库动作进行了民间文艺形式的演绎。一人分饰两角。坊间的娱乐表演二贵摔跤由此诞生。

二贵摔跤并没有固定套路,即使是临近的村落,摔跤的技法也可能大不一样。

二贵摔跤近年来蓬勃发展,在全国舞台上屡获金奖。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二贵摔跤还参与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迎奥运文化展演。

曾经用其宣陈武力,如今成为民间竞技表演。二贵摔跤摔出时代风采,隆化人走出新的天地。

英烈

1948年,解放战争中,极为关键的辽沈战役即将打响。隆化位于华北国民党军队增援东北的重要通道,解放隆化战略意义重大。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国民党军一座桥形暗堡阻挡了进攻部队。面对不断牺牲的战友,年仅19岁的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炸毁暗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在隆化落成。朱德元帅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怀念英雄只能凭借一张董存瑞的童年照片,一篇烈士碑文和两份简单的文字材料。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英雄的记忆逐渐模糊。

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不断扩建,在隆化入党、入团仪式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一座建在董存瑞牺牲地附近的学校也被命名为存瑞中学。读书声朗然,英雄不孤单,热血融热土,精神有承传。

文物

在隆化民族博物馆的众多馆藏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视为镇馆之宝。因极为严苛的保护要求珍品极少与世人见面。

这件镇馆之宝就是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它虽历经数百年时光磨洗,依旧光彩夺目,而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也充满传奇色彩。

1999年1月21日,隆化县东梁顶村四名少年上山打柴。在一处天然石洞的土层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内含大量纺织品的粗布包袱。这个原本被村民视为寻常的物件,经专家鉴定后引发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幅织锦被面有2幅宽80.5厘米的六色织锦拼接而成。鸾凤与牡丹花纹的拼接处规整无缝浑然天成,这样高超的工艺在金元时期广为流行。

据东汉典籍《释民》记载,“锦,金也作之用功重,于其价如金。”锦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有“寸锦寸金”之称。隆化出土的元代纺织品文物共51件套,填补了元代北方地区纺织文物的空白。这些被发现的元代纺织品又被称为“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

在200倍显微镜下,纹锦被面的两组经纬线清晰可见,最大密度达到每厘米56根,最细处投影宽度仅为0.15毫米。

经过多年研究,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终于复织成功。通过比对,复织品实现了高度还原。今后它们将更多地代替真品,满足展览等需要,以更好地保护真品。

织法配色等元代织造工艺的价值也不仅仅停留在文物保护层面。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以元代织锦为主题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最为经典的鸾凤图案也在绣娘的手中变为隆化纺织的代表元素。

历史成为流行,经典成为名片。隆化人保护传统,发展创新,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

美食

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公元1757年木兰秋狝结束后,乾隆皇帝曾在隆化的张三营赐宴王公。

相传行宫主事特命当地姜氏兄弟制作荞麦拨面。乾隆皇帝品尝后称赞洁白如玉赛雪欺霜,并赐名100家子拨御面。

荞麦生长周期短,与隆化的气候条件吻合,曾是隆化人重要的主食。在寒冷彻骨的冬季,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面为当地百姓和来往隆化的商旅提供充足的热量,而这道民间美食能被皇帝盛赞,则缘于制作的考究。

面粉的制作严格尊重古法,选料、去皮、闷麸、磨面、罗筛共计13道传统工艺,组成了近乎苛刻的提纯工序。这种工艺出面率极低,每100公斤荞麦仅出白荞面45公斤。

在长达八个小时的闷麸过程中,水的温度与用量必须精确直接决定着荞麦的颜色。和面则更为精细,一部分用滚开水烫好,另一部分用冷水和匀。不同季节比例还不一样。

春秋季需烫五分之三,夏季只烫四分之一,冬季需要烫五分之二。不同季节,不同的冷热配比,才能保证面条的韧性。

拨的秘密在历代厨师中更需要口口相传。手持一把特制拨刀,拨御面的制作仿佛一场精彩表演。快准匀细,手腕和手指巧妙配合,拨出三棱形的面条。

2007年,100家子拨御面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家子拨御面形成于民间,成名于皇家,既接地气又负盛名,是向世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绝佳窗口。

秋狝的喧声渐渐远去。角力的喝彩热烈依然。针脚穿梭鸾凤呈祥,生活在这里编织绚烂的锦面,实现着英雄的梦想。

隆化作为文明的通路,涌动着文化的热流。作为历史的沃野绽放着蓬勃的活力。时代的种子发芽吐蕊,隆化的精彩还在前方。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