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最终被授予什么?

事实小猪猪 2024-11-25 10:52:37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予军衔,这可是建国后的头等大事,许多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将领都在这次仪式上得到了他们应得的荣誉。当时授衔名单公布后,大家对一个人特别好奇:陈奇涵,这位资历深厚、战功显赫的革命元老,为什么迟迟没有军衔?

原来是军委直接把选择权交给了他,让他自己填写军衔。结果,陈奇涵提笔写下两个字——“中将”。消息一传出,不仅助手们惊掉了下巴,就连军委领导都感到不安:“陈奇涵的贡献,怎么可能只配个中将?”

那么最终,他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我们不妨一起聊聊这位被称为“革命长青树”的传奇人物陈奇涵。

陈奇涵的老家在江西兴国,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地方。他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他非常争气,不仅聪明好学,还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十几岁的时候,他经常躲在村里的大榕树下翻看一本旧得快散架的《三民主义》。书里的“救国”“革命”这些字眼,深深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

19岁那年,陈奇涵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办学校!他说:“国家要强盛,老百姓得有文化。”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在村里创办了一所“忧道小学”。学校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每天看着这些学生,陈奇涵的心里既满足又担忧:教书真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民族危机加剧,陈奇涵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识到,仅仅办学是不够的,要想救国,必须得亲身参与其中。他借了点盘缠,只身南下,考入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

在这里,他不单掌握了军事指挥及骑兵战术之要领,而且结识了一群志向相投的挚友。毕业后,他加入了当时的军阀部队,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些人打仗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心里很不痛快,一直在琢磨该换个活法。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很多人被迫站队,陈奇涵也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当时的蒋介石亲自给他写信,许诺给他一个高官职位,想把他拉到国民党阵营。信拿到手里,他连看都没多看几眼,直接撕了个粉碎。

“我就是个普通军人,但我知道,真正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是共产党。”说完,他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头也不回地奔向赣南。那条路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满山的荆棘和枪林弹雨,但他却走得义无反顾。

到赣南后,他和一群农民一起建立了第一支红军队伍。那时候的红军很艰苦,武器落后,衣食无着,但陈奇涵总是跑在最前头。他白天在田间地头宣传革命,晚上在山林里和敌人周旋,短短几年,就把赣南根据地打造成了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1930年,敌军重兵压境,赣南根据地正处在敌人的围剿之中。陈奇涵带着一支小分队,用敌人都想不到的战术一次次突围。他有一次发现,敌军分成多路围剿,人数和装备都远远超过红军。这种情况下,正面对抗根本行不通。

陈奇涵灵机一动,命令部队做出假撤退的样子,把敌人引到一片山林中。等敌人主力进入埋伏圈后,他率领小分队从侧翼偷袭敌军指挥部。敌人方寸大乱,阵形溃散。红军借此良机,迅速有序撤离。这一招不仅避免了部队损失,还成功把敌人甩在了身后。

还有一次,敌人试图切断根据地的物资运输线,把粮食和武器一并截住。陈奇涵得知后,连夜召集部队,设计了一场“反包围战”。他用一部分兵力佯装进攻敌军粮仓,吸引敌人调动主力。

与此同时,他带领着一支精锐之师迂回到敌军后方,对其补给车队发动奇袭。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红军不仅保住了物资运输线,还缴获了一大批敌人的粮草和武器。

这些战斗不仅体现了他的指挥才能,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战术思维:小部队未必不能打败大部队,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的战场从南方转到了北方。他获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一职,肩负着守卫延安东北门户的重任。这是抗战时期的一条重要防线,如果失守,延安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日军装备精良、攻势猛烈的进攻,陈奇涵再一次展现了他的谋略。他利用绥德附近的山地地形,设计了一道“分层防线”,把日军一步步拖入红军的伏击圈。日军攻上一层,就发现下一层更难突破。

一次,日军试图利用夜袭偷袭防线。他早有准备,命令部队在几处山头布置了火力点,并且伪装得天衣无缝。等日军摸到山脚下,突然一阵火光冲天,伏击的红军从四面八方开火,打得敌人仓皇而逃。这一战,不仅保住了防线,还让日军对绥德“望山兴叹”,再也不敢贸然进攻。

解放战争期间,陈奇涵被调往东北战场。东北的气候与他熟悉的南方完全不同,但他很快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一次战斗中,敌军占据了高地,红军进攻多次受阻,部队伤亡严重。

陈奇涵决定冒险实施一次“迂回包抄”。他带领一支小分队,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绕过敌人的防线,从另一侧悄悄爬上高地。在敌人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他一举夺下制高点,为后续部队打开了突破口。这场战斗让敌军损失惨重,东北战场的局势也随之扭转。

时间一晃到了1955年,陈奇涵已经是军中威望极高的元老级人物。授衔名单定下后,军委直接把军衔申报表送到了他面前。填表时,助手忍不住问了一句:“陈将军,您觉得填个什么军衔合适?”陈奇涵淡淡一笑说:“中将就好。”说完,就拿笔写下了两个字——中将。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很多人都替他鸣不平:“以他的贡献,这个军衔未免太低了吧?”最终,这个问题摆到了毛主席的桌前。毛主席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他越是淡泊,我们越是不能让他受委屈。”

经一番商议,军委最终拍板,决定授予陈奇涵上将军衔。授衔仪式那天,他知道结果后,淡然一笑,说了一句:“看来组织比我还固执啊!”陈奇涵笑得很淡然,可他的战斗经历却不止是“淡然”能形容的。

授衔仪式结束后,陈奇涵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留在现场接受祝贺。他径直回到了办公室,继续处理军事法庭的案件。身边人不解,问他:“您不打算好好庆祝一下吗?”他摆摆手,说:“革命不曾结束,庆祝什么?”

离休后,他过得更是简朴得让人心疼。北京的胡同里,经常能看到他穿着旧棉衣、推着自行车买菜的身影。邻居们甚至不敢相信,这个平易近人的老人,竟然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开国上将。

0 阅读:20
事实小猪猪

事实小猪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