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魔咒被打破!16岁少女从双相障碍到考上名校,康复过程全实录

安汐谈情感 2025-04-16 03:10:28

本文字数约:7118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她背负“家族使命”,却跟妈妈一样被诊断精神分裂症

02、家人带她找“大师”驱邪,反而是二次心理伤害!

03、她的病是遗传的?她母亲是误诊,这不是遗传!

04、总是莫名烦躁,最早竟来自小学一年级的心理创伤

谁说被诊断为抑郁、双相的孩子就只能认命?

谁说被诊断为抑郁、双相的孩子只能躺平,将来一定不如别人?

就像申公豹所说的:人们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这座大山,还有患者和家属心中的悲观绝望,都应该被破除!

最近,我们收到一个好消息:

接受过我们3PT干预的患者小英,以前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如今,早就康复的她考上了英国排名前10的大学!

而且,小英当时的病情非常严重,甚至有大夫认为她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让她妈妈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很难康复。

可现在,小英不但早就停药、复学,还有实打实的高逆商和高效学习能力,比大部分同龄人更优秀!复发的风险几乎为零!

小英妈妈发来的好消息

今天,我们从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角度,重新分享小英的患病和康复过程。

需声明的是,在以往我们分享过的小英案例中,经常提及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这可以视为3PT的早期。

但如今,我们再一次完成技术迭代,3PT已经非常成熟了,完全消除了催眠的影响以及对催眠深度、作用的误解。

当然,小英的康复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过很多波动,她甚至以为自己真的好不了了,但最后还是渡过了难关。

希望小英这个案例能让其他患者、家属有所启发,掌握其中的关键点,你们也能加快康复、真正康复!

01、她背负“家族使命”,却跟妈妈一样被诊断精神分裂症

小英和家人来找我们就诊时才16岁,但症状已经很复杂。

她出现过幻觉和惊恐发作,休学在家,经常感到恐惧、烦躁、悲伤,也不敢出去见人。我跟她面诊的时候,她非常有礼貌,但几乎不敢看我。

我凭经验就知道,这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肯定已经出现很久了,只是她家人一直不懂得觉察和重视,问题越拖越严重。

我了解了小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之后,我更加心疼了。这孩子的病明显来自原生家庭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此图为AI生成

她的妈妈和姥姥都很爱、很爱她,但家庭教育方式非常愚昧、无知!

小英姥姥是“50后”,出身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家族。但后来家道中落,她被迫辍学,跟着父母从城里搬到了农村,成了“落魄千金小姐”,吃了很多苦。

但是,这反而激起了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独自一个人回到城市拼搏。

小英的姥姥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就从摆地摊做起,风吹日晒、起早贪黑,再怎么辛苦,她也不抱怨,咬着牙坚持下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要强、能干的她把生意越做越大,还在城里开了一家超市。她又陆续把家人从农村接了出来,在城里站稳了脚跟。

“落魄大小姐”凭一己之力逆袭成响当当的“女强人”,带领家族重回大城市!小英姥姥的故事非常励志。

所以,小英姥姥在家族里的威望很高,性格严厉、强势,她说往左,没有人敢往右。

不过,小英姥姥也有很多遗憾,其中一个就是她当年辍学了,没机会考上大学。这根刺深深地扎在她心里,总是让她感到隐隐作痛。

在小英妈妈出生后,小英姥姥把这个未竟的心愿强加在女儿身上,开启了“鸡娃”模式,一门心思要把女儿送进大学。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小英妈妈虽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性格却越来越压抑,内心也很孤独,心理早就出问题了。

但在那个年代,绝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心理健康的意识,觉得只要孩子身体好、成绩好,其它啥都不是问题。

临近高考时,姥姥对小英妈妈拼命“打鸡血”,小英妈妈也很好胜,不断自我施压。

弦绷得太紧,始终会断的。小英妈妈太紧张、太焦虑了,在高考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发挥严重失常,最终没考上大学。

多年的努力打了水漂,小英姥姥还一个劲儿地骂她,这对小英妈妈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高考失利后,小英妈妈非常消沉,就在此时,小英的爸爸出现了,小英妈妈陷入了热恋,而且不顾母亲的反对,很快就闪婚、怀孕了。

对于小英妈妈来说,小英爸爸简直是拯救自己的一道光!结果,这个“渣男”把她拉入了更黑暗的深渊中。

婚后,两人的感情很快就出现了裂痕。小英都还没出生,小英爸爸就坚决要离婚,抛弃了母女俩!

高考失利、又被“渣男”伤害,在双重打击下,小英妈妈彻底崩溃了。

她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情绪波动很大,有幻觉、说胡话,去看精神科大夫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开始长期服药。

怀胎10月,小英妈妈生下了小英,新生命的到来重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活力。她的病情开始稳定下来。

小英姥姥也很高兴。在她心里,女儿这个“大号”没练好,那就练“小号”,这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一定要把外孙女教育好,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

小英妈妈的想法跟姥姥不谋而合。她觉得就是因为自己没考上大学,才上了“渣男”的当,人生才会那么悲惨,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重走自己的路!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小英的成长经历就是她妈妈的翻版,不,应该说是“plus版”。

姥姥和妈妈都很疼她,但是也非常严厉,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妈妈的情绪还不稳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小英急,骂得很难听。

小英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痛苦,她一出生就没有父爱,妈妈和姥姥两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而且,从小被反复“洗脑“的她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一定要考上大学,给家人争口气!

在那么压抑的心情中长大,小英的性格很胆小、怯懦,虽然成绩好,但在学校里总是被当成“软柿子”捏。

同学嘲笑她、孤立她,幼儿园老师还给她起外号,说她是“豆芽菜”,她也不会反击,同学就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她。

其实,小英在初中时就有明显的抑郁发作了,可姥姥、妈妈、她自己都没察觉。

到了高一上学期,小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经常莫名其妙地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心情很低落。

她上课的时候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一想到要和老师、同学打交道就害怕。可小英的妈妈和姥姥还是没把这当回事,还骂她偷懒、不上进。

到了高一下学期,小英终于撑不住了,精神和情绪彻底崩溃,还出现了幻觉,只能休学。这时候,妈妈才带她去当地的精神科看病。

有的医生说她是抑郁症,有的说是双相障碍,还有个医生说她是精神分裂症早期。

这个医生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她妈妈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认为这会基因遗传,而且小英当时有幻觉,就下了个这么严重的诊断。

医生给小英开了舍曲林、盐酸丁螺环酮等药物,小英吃了之后效果不明显。妈妈不甘心,又带着小英去了大城市,想找更好的医生。

城里的大夫让小英住院治疗,增加了阿立哌唑、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小英出院时幻觉没有了,情绪确实好了一些,但病情反反复复。

更糟糕的是,她对校园的恐惧、社交障碍还是没有消失,一家人的心里充满了焦虑和迷茫。

很明显,小英的患病根源,可以追溯到姥姥那一代。

小英姥姥希望下一代、下下代完成自己的“大学梦”,这成了一种“执念”。

小英妈妈受到学业、爱情双重打击,也希望女儿别走自己的老路,必须争口气,这也成了一种“执念”。

小英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实际上是上2代人的执念和问题在她这一代体现出来了。

要是小英不能真正康复,她也会形成执念,要么她自己一直走不出来,要么是她的下一代在压抑中长大,就像被施了家族诅咒一样,痛苦一代传一代。

02、家人带她找“大师”驱邪,反而是二次心理伤害!

2018年中旬,小英一家迎来了打破家族魔咒的转机!小英妈妈了解到我们之后,和姥姥、小英到广州面诊。

我对那天印象深刻,我一只脚刚迈进面诊室,她们3人齐刷刷地站起来,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我作揖。

这阵势我真是第一次见,我特别不好意思,也连忙客气地打招呼。后来才知道,原来小英姥姥、妈妈都信佛。

小英姥姥虽然头发花白了,但精气神十足,说话声音洪亮。小英妈妈脸上满是焦虑、担忧。小英则低头坐着,身子僵硬,眼睛没有光彩,不敢看我。

在2个小时的面诊里,她们跟我详细说了小英的成长经历,上文都介绍过了。

小英还偷偷跟我说了一件令她非常痛苦、恐惧的事。

她生病之后,她的舅舅眼看医院里的大夫治不好她,就非要拉着她去找大师驱邪。大师阴阳怪气地说她被妖精和鬼魂附体了,然后开始作法,用针扎她。

小英当时吓得心里发毛,哀求妈妈再也不要带她去了,可舅舅和妈妈根本不听,还硬逼着她去了好几次。

小英一边说,一边激动得浑身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哭得好伤心。

可是,她的情绪稍微平复之后,又非常真诚地说,“我其实不怪姥姥、妈妈和舅舅,我妈妈也是病人,她也很痛苦,我也想帮帮妈妈”

我一听,我的眼泪也差一点下来了,这孩子这么懂事、这么善良,怎能让人不心疼!

我跟小英单独面诊完,把她的姥姥、妈妈请回面诊室。我有点生气,忍不住语气有点重,“你们再也不能带小英找那个大师了,不然她的病会越来越严重!”

小英妈妈和姥姥说,其实她们也不太信那个所谓的“大师”,“但孩子她舅在外地做生意,见过大世面,我们想着他找的人肯定是有本事的,所以……唉!”

她们也很后悔让孩子遭罪了。

面诊结束后,她们很快就决定让小英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小英对我们很信任,特别期待。

我们也很想赶紧给小英做3PT,那么好的一个孩子,被病情耽误太久了!可是当时排在她前面还有几个案例,她只好跟姥姥、妈妈先回家等待。

03、她的病是遗传的?她母亲是误诊,这不是遗传!

2018年下旬,小英和妈妈、姥姥按照原定的时间,来广州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

我先给她们做了7次高维度认知行为治疗,有的单独对小英进行,让她更加深入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来源,了解3PT的原理;

有的是对她妈妈和姥姥做的,相当于高维度的家庭治疗,要让她们进一步学会自我反省、改变、提升,知道怎么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此图为AI生成

其实经过面诊后,小英的姥姥特别自责。

她意识到女儿当时高考失利,是因为自己施加的压力太大了,现在又把孙女“害”成这样,老人家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罪孽深重”。

其实,小英姥姥把一家人带到城市生活,不仅要打理超市,照顾患病的女儿,还要把外孙女拉扯大,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老人家是犯了错,但她也是因为受到坎坷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她也不想的,所以真的不能怪她。

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安慰她,还顺着她信佛的思路来讲,“您也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方式不对,您知错能改,从现在开始改变,那就是善莫大焉了!”

小英妈妈也同样非常自责,她知道自己的情绪极度不稳定,想控制也控制不住,没少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她还总觉得女儿是遗传了自己的精神分裂症,是自己携带了不好的基因,耽误了孩子。

我赶紧让小英妈妈打住,千万别这样想!其实,我在面诊的时候就怀疑她当年被误诊了,只是没来得及跟她详细说。

我们以前分享过,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的精神科水平很落后,只要患者出现了幻觉、妄想,国内的精神科大夫就认为是精神分裂症,造成大量误诊。

直到21世纪初,这个问题才基本得到纠正,其实抑郁症、焦虑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病情严重时,也会出现幻觉、妄想。

小英妈妈就很可能被误诊了!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的清白被看得特别重,她怀孕之后被抛弃,其实是很大的心理创伤,换谁都很难扛过来。

我当时怀疑她真正准确的诊断是抑郁症或者PTSD,但现在回头看,我的判断也出错了。后面再展开分析这个话题。

至于小英妈妈担心的所谓“遗传”,我当时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根源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只跟她讲了这是表观遗传学机制,后天可逆的,不必太担心。

如果换作现在,我可以直接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结果告诉小英妈妈,这些精神心理障碍根本就不是遗传性疾病,真正的病因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不过,后来我发现,虽然小英妈妈和姥姥确实很想改,但她们一个是未真正康复的患者,一个是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

她们有很多观念和行为模式根深蒂固,实质性的改变并不大。

而且,那时是7年前,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模式没有现在那么完善,3PT也还没有现在那么炉火纯青。

这些因素合在一起,给小英的康复之路埋下了一颗地雷,幸好最后处理及时,有惊无险。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先卖个关子。

而小英是个悟性极高的孩子,她很快就明白了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原理,知道了该如何配合干预。

当时创伤修复师Lucy忙得团团转,手头上有几个紧急的干预,暂时没法接收小英。

可小英一家满心期待地赶过来,要是突然暂停,她们肯定特别失望、特别难受,这对后续的干预效果非常不友好。

所以,我先用3PT的原理帮助小英消除学习障碍,希望能使她恢复一定的学习能力,感受到康复的希望。

本来我的期待没太高,毕竟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没修复,情绪还不稳定,她能够适当地看看书就不错了。

结果小英妈妈兴奋地说,小英能背单词了,还说回家就要上补习班,学习障碍的干预效果好得超乎想象!

小英妈妈发来的信息

其实一般来说,在做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之前,我们一般不会先处理患者的学习障碍。

要是一不小心把患者在学习方面的大量心理创伤激活了,他们情绪崩溃了,那真是得不偿失,想快反而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出的教训。

小英当时能有那么好的效果,最关键的原因是她对我们非常信任,几乎到了虔诚的地步。这样的个例,可遇不可求!

04、总是莫名烦躁,最早竟来自小学一年级的心理创伤

又稍微等了一段时间,我终于能把小英转给了创伤修复师Lucy。

如果说患者的临床心理干预是一部电影,那Lucy的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就是电影里的重头戏。

3PT相当于心灵上的“外科手术”:

先选择要解决的某个“症状”,然后打开精神心理的“黑箱子”,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地找到对应的“病灶”——病理性记忆,再高效修复。

所以,Lucy与小英第一次见面时,先总结小英当时最主要的症状,或者说难题,然后逐个解决。当时她们总结出了8个:

1、一到人多的地方,小英就害怕;

2、要是她在比较密闭的空间碰到陌生人,紧张得手心冒汗;

3、她每天都烦躁不安,自己也不知道为啥;

4、一到晚上,她的胸口就闷得慌,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

5、她晚上严重失眠,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脑子也乱乱的,反应特别迟钝;

6、她觉得自己有点购物上瘾,总想买东西;

7、她说以前自己是个好孩子,但生病之后变得很喜欢玩游戏,“很堕落”;

8、有时候心情压抑得不行,她就控制不住地狂吃。

总结到最后,小英都快哭了,她说自己很小的时候活泼、开朗,像个“小太阳”,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她很想重新找回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自己,很希望思维能变得敏捷,将来上大学,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姥姥、妈妈的愿望,也是她自己的愿望!

由于是第一次进行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Lucy根据经验和小英的意愿,先选择了一个难度较低的——她为什么每天莫名烦躁?

Lucy深入到小英的内隐记忆层面仔细“挖掘”,找到了 6 个心理创伤。

在第一个创伤事件中,小英“穿越”回了小学1、2 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考试没考好,姥姥一下子就火了,拿起黄色的文具盒,使劲砸她的头。

小英感到头很疼,心里特别委屈,“我真的很努力了,没考好我自己也难过,姥姥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为什么要让我这么痛苦呢?”

经验丰富的Lucy觉得,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很多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实在太多了,他们变得敏感多疑,一开始回忆起创伤事件时,他们往往只想到自己的委屈之处,忽略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Lucy再细细寻找,引导小英再回忆,姥姥打她之前,是否还发生了什么?

原来,当时小英不光没考好,还把文具盒弄坏了。姥姥白手起家,非常节俭,便批评小英不爱惜文具。

小英很不服气,还大声顶嘴了,这才把姥姥气得大发雷霆。

第二个创伤事件发生在小英上初一的时候。当时是一节语文课,老师批评小英作业写得不认真,小英觉得自己有点冤枉,就辩解了几句。

这可把老师惹恼了,老师直接把她的作业本扔到地上,大声说:“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说的就是对的!就算我说错了,也是对的!你没做好还敢狡辩!”

小英本来就胆小,被老师这么一喝,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心里乱作一团麻,又害怕又自责,心烦意乱了一整天。

第三个创伤事件发生在小英上初三的时候,那时,小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情绪差到极点,学习状态一落千丈。

有一次上课,她实在难受没力气了,趴在桌子上埋头痛哭、肩膀不停地发抖。

有个同学很热心,想过去关心她,结果被其他同学拉走了。那些同学还说:“别理她,她是装的!”,就连有些老师也指责她不好好学习,故意装病。

小英有苦说不出,不哭心里很压抑,哭了又被指指点点,回家也不敢告诉妈妈和姥姥,每天上学对她来说就像上刑。

所以,高一那年她终于崩溃了,完全没法上学。

第四个创伤是一件让她特别伤心的事——姥爷去世了。

在小英家里,姥爷是家里极少数性格温和的长辈。

他把小英当掌上明珠,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姥姥和妈妈把她骂哭了,姥爷就变着法子哄她开心,十足的“宠孙狂魔”。

只有在姥爷身边,小英才感受到温暖和宠爱。可以说,姥爷填补了部分她缺失的父爱。

所以对于小英来说,姥爷去世,几乎就相当于父亲去世了,“妈妈和姥姥总是不理解我,还打我。姥爷一走,再也没有人懂我、疼我了!”

姥爷去世以后,小英的安全感支柱一下子没了,连写作业都不敢一个人,去厨房也害怕,“妈妈和姥姥在厨房里供着灶神,我觉得阴森森的,太恐怖了。”

另外2个创伤事件就不展开了。Lucy一一修复了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并引导她要学会自我觉察、自我反省。

第二天晚上,小英妈妈兴奋地发来好消息:太神奇了!小英的烦躁情绪大大减轻,整个人变得非常平静!

小英妈妈发来的信息

小英妈妈不停地说谢谢,我和Lucy也很感动。不过,现在高兴还太早,小英的症状和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有一个症状非常让她非常困扰:一到晚上就感到胸闷、恐惧,心上似乎压着一块大石头。

久而久之,她甚至对天黑、入夜也感到恐惧,还严重失眠,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患病孩子都有这个症状,背后的心理创伤事件五花八门,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但我们后来发现,小英的心理创伤很特别——这竟然是姥姥、妈妈信佛导致的!

按理来说,佛教是主流、合法的宗教,信佛的人一般都心地善良,平时吃斋念经。

就算孩子不信教,但也不至于因为家长信教而受到心理伤害啊!

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小英妈妈、姥姥的“信佛”方式,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大开眼界!

这到底咋回事?下一篇案例文章继续分享。



0 阅读:12
安汐谈情感

安汐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