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规规矩矩写字——顾禄《诗帖》
元代的顾禄虽然不以书法成就为后人仰慕,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书法艺术殿堂,就像他作文章一样,朴实中展现精微,缜密中呈现潇洒,为我们学习书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忽视规律走“快车道”,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徒费功夫了。
顾禄,生活在元末明初,字谨中,上海松江人。少有才名,嗜酒善诗,才情浪漫,有“西京诗博士,一代酒神仙”之美誉。顾禄善诗歌,有《过鄱阳湖》诗一联道:“放歌今日容豪客,破敌当年想至尊。”这幅对联传到朱元璋耳里,颇有共鸣。朱元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叫他把写的作品都送来看看。读后,朱元璋更加赞赏,越加喜欢,在便殿墙上挂了几幅顾禄的诗。
有人说顾禄住的房子为云巢,他回复说:“我本云间人,夙契云山缘。闻公巢云处,爱作云巢篇。公家云巢在何许?会觇秀出云海边。山头日月白云起,云峰万朵浮青莲。山人结屋入云去,置身直上云松巅。云萝千尺覆户外,槛下百道来云泉。云翁住其下,日与云周旋。或携云鹤游,或伴云龙眠。餐云英兮漱云液,被云衣兮驾云?有时看云发高咏,落笔往往凌云烟。浮云世事岂能绊?萧散自是云中仙。我欲乘云走相觅,云路峻绝难夤缘,尔来山人弃云出,我今亦是青云客。云骑桥南古汴津,一笑相逢云水白。问公别云今几年?侧身东望云茫然。又挂云帆拂沧海,归去自种云中田。”可以看出有太白的遗风,反映出他的志趣与才学,显露出他自恃其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诗中归隐的意味很浓。
顾禄精于隶书、行草。书法宗汉隶,结体工整,有厚重古雅的风度。《诗帖》,纸本,纵25.8厘米,横54.2厘米,共16行106字,上钤“顾禄私印”、“谨中”二印和安岐、衡永等人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朴厚端正劲秀,方整雄浑多变,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此帖保存较好,只有第6行的“畊(耕)”字左偏旁右上缺了。
此帖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左角相连的两笔,多留有间隙,如第2行的“闻”,第4行的“近”,第15行的“中”等等。竖画有回锋,与楷书垂露竖写法相似,如第1行的“南”字,第15行的“官”左右两竖,收笔明显是唐楷的笔法,说明顾禄学过唐楷,把楷法的习惯带到隶书中来了。落款字的大小与正文一样,布局时与正文统一安排。个别字,处理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意趣,如第6行的“耘”字,最后一笔点与撇折连成一笔,结束时回锋,呈椭圆形状,典型的篆书笔法。第4行的“依”单人旁撇画,像古代兵器戟,锋利无比。本帖遇有相同部首,通篇写法一样,这是变化美的缺失。即使是相同的部首,在汉隶字帖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变化,可以从写法,笔画结体的变化体现出来。本帖的言字旁,第11行的“让”,第15行的“谨”;角丝旁,第1行的“缨”,第3行的“续”;三点水,第4行的“淞”,第5行的“波”;走字底,第4行的“近”,第5行的“通”,不胜枚举。正是偏旁部首写法雷同的重复,此帖让人感觉沉闷,读后有患腻的感觉,不想让人再次品读。书法是艺术,不仅仅是工具,还应有更高美的追求。
元代人写隶书,在书法史上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无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注定要平庸。前有隶书的高峰汉隶,后有经过考古挖掘,不断出土新碑文的清代。在书法求变的氛围下,清代碑学大为流行,隶书作为碑派书法的中流砥柱又迎来新的机遇。此帖工稳,如果取法不够高古,书者学养不够深厚,很容易流俗,走入美术工匠化的道路,这是很值得当代书者借鉴与反思的。
从此帖来看,作者创作态度非常认真谨慎,每一笔都做到有出处,规范精致,尽量体现毛笔的自然之美。这与顾禄的治学精神是相一致的。顾禄对古碑帖考究一定要亲自过目,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学风严谨扎实,这在当代,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学习的。在他的《清嘉录》自叙中对此作了描述:“是书皆躬自采访,山前山后,雨风无间,或载舟访古,或载笔讨今,抑且询诸父老,证以前闻,始采入集。若谬误相沿,即久在人口,不敢据为臆断。”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之后要从帖中走出来,与人的性情、气质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创作中,笔墨自然而有法度的情趣表现出来的时候,才算真正走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通过观赏顾禄的这幅隶书作品,使人清醒地看到,追求奇特、怪异可能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最终贻误了自己,经不住时间与历史的考验,被人遗忘。学习书法,要先找准自己的兴趣点,接下来选好字帖,进行研究学习,而后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正体现着学书者继承观与创新观的关系,先有继承,才能说创新。书法艺术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三个要素,正如古人为文讲求义理、考据、辞章的严谨和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作者:支荣慧
来源:《书法导报》2024年2月14日第7期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