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位女科学家惊艳了西方200多年,而国内却嫌少有人知道

带一两生活去云游 2023-11-27 16:28:11

在清朝有一位卓越的女性科学家,她的名字并未被写入我们的教材之中,然而在西方世界人们却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

甚至,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她精通诗词,通晓天文,擅长射骑,精通医术,她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奇女子。

被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大自然》评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她的名字叫王贞仪,出生于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也就是1768年。

她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的环境,从小就博览群书,耳濡目染,精通数学、地理学、医学、天文学等。

她生活在封建礼仪严森、闭关锁国的年代,却有着女中豪杰的雄心壮志,她勇敢地冲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

当年十几岁的她就敢于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马射箭,甚至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地方官,精通历算,著作也非常多,而父亲又是一名医生,母亲则是名门大家闺秀。

在这样的书香世界里她从小就受到浓厚文学的熏陶,饱读诗书。

虽说她父亲仕途不顺,但通晓医术,成为了悬壶济世的名医,曾出版过四本医学专著,所以她也就跟着父亲学习医术。

况且她的祖父也留下了大量古书籍,再加上她本身热爱学习,刻苦研究,最终成就了诸多科学理论。

一,《地圆说》

王贞仪认为学问之时并非只为男子所设,女子亦可求知。

为此她通过接触了哥白尼理论,刻苦学习创作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人眼所见的天圆地方的科学家。

她的《地圆说》解释了为何人眼所看的“天圆地方”。

“地上的人都将自己居住的地方作为正中心,当他们看向远处时,物体应该是倾斜的,而且越远倾斜的幅度越大。

但物体没有一个是倒下的,因为每个人的头顶是天,脚下是地”

这是她第一次向人们解释地圆说的概念,精准而通俗,比西方的解说更有说服力,很好的阐述了地圆说。

二,《月食解》

她翻译了张衡的《灵宪》进行研究以及实验,又通过日日观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及的日月食成因假说。

在那个时代没有实验器材,她就把水晶球挂在房梁代替太阳,镜子代替了月亮,将桌子作为星球反复移动实验。

最终摸索出来了日月食的成因,并且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解》。

那时候的她才20岁就摸索出来了月食成因,对于当时的天文学家来说相当于开天辟地的创新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现代天文学经过无数遍论证月食的成因,发现与王贞仪的《月食解》的月食成因如出一辙。

《月食解》这本著作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且成功解释了日月食成因的书籍。

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科学器材,而且她顶着“离经叛道”的压力,可想而知王贞仪的研究条件有多艰难。

三,《经星辩》

王贞仪还坚持每天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运行的轨迹,并且写下了《经星辩》正确推导出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旋转方向。

王贞仪在她短短的生涯里为世界知识宝库留下了近百本著作。

她撰写了大量的天文,医学,数学上的著作有《勾股五角解》、《术算筒存》等书籍,她在诗词上也有上佳之作。

在2000年,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小行星命名为“王贞仪”。

在她短暂的二十多年里留下的知识宝库,却惊艳了世界200多年。

3 阅读: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