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纪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创作出这部巨作的司马迁在现实生活中即便遭受宫刑,也要创作出这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巨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司马迁在身处逆境也要坚持创作?看了这张思维导图可能就会明白。
家学渊源司马迁的家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时期的司马氏,这个家族世代为官,担任着重要的军事和史官职务,司马氏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是显赫的世家大族,他们以忠贞报国、学识渊博著称。
到了战国时期,司马迁的家族成员司马错和司马昌在秦国担任重要官职,司马错是秦惠王时期的将军,曾参与攻打魏国的战役,司马昌则是秦始皇时期的铁匠,虽然职务不高,但他的家族在秦朝依然享有较高的声誉。
到了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成为了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是负责记录历史、天文历法、祭祀等重要事务的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国家档案馆馆长兼天文台台长。
司马谈不仅在官场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还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精通天文、历法、占卜等多种学问,并且对儒家经典有很深的研究。
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长大,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司马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官员,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司马谈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他亲自教授司马迁各种学问,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典籍、天文历法等,这种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为司马迁日后成为杰出的史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家庭教育,司马迁还有一段重要的游历经历,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司马迁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游历。
他先后到过江南、巴蜀、齐鲁等地,考察了各地的历史遗迹,访问了当地的士绅和民间人,这段游历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还让他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编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名师教导在司马谈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家庭教育,司马谈亲自教授司马迁各种学问,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典籍、天文历法等。
这种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为司马迁日后成为杰出的史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谈还经常带司马迁参观历史遗迹,讲述古代历史,激发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兴趣。
司马迁在父亲的推荐下,拜入了儒学大家董仲舒门下,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大师,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儒学为治国的根本,对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董仲舒的指导下,司马迁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
董仲舒还教授了司马迁如何运用儒家思想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这种严谨的学术训练,为司马迁后来撰写《史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除了董仲舒,司马迁还拜入了另一位儒学大师孔安国的门下,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精通儒家经典,对《尚书》有着深入的研究。
孔安国不仅传授了司马迁更多的儒家经典知识,还教会了他如何解读和运用这些经典来分析历史事件。
在孔安国的指导下,司马迁进一步深化了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经典知识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孔安国还鼓励司马迁广泛阅读各种历史文献,为他后来撰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积累。
子承父业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负责记录历史、天文历法等重要事务,由于长期操劳,司马谈的身体逐渐衰弱。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在晚年时期,因疾病缠身,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司马谈在公元前110年因病去世。
在离世之前,司马谈对司马迁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这次谈话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司马迁的个人成长,也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方向,司马谈在病榻上,深情地对司马迁说道:“吾死之后,汝当承吾志,续修吾书。”
司马谈一生致力于编撰一部完整的史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他希望司马迁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完成这部史书的编撰工作。
司马谈还叮嘱司马迁要认真对待历史,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按照父亲的遗愿,接任了太史令的职务,太史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不仅负责记录国家大事,还负责天文观测、制定历法等工作,司马迁在接任太史令后,继续发扬光大父亲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历史研究和编撰工作中。
司马迁在接任太史令后,首先整理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史书、文献、笔记等,为司马迁后续的编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还广泛搜集了当时各地的历史资料,包括民间传说、地方志等,力求使史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卷入李陵之祸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仍在持续,在这场战争中,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大军激战,尽管李陵英勇善战,但最终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这一消息传回汉朝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朝野上下对李陵的投降行为议论纷纷,许多人指责李陵背叛了国家,但司马迁却认为李陵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并非出于自愿,他同情李陵的处境,认为李陵的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迫于无奈。
因此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求情,请求宽恕李陵的罪行,但汉武帝对李陵的投降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对国家的背叛,司马迁的求情不仅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反而激怒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叛徒辩解。
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判处宫刑,宫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会对受刑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受刑者可以选择用金钱赎免宫刑,但是司马迁为官清廉,没有多余的积蓄,无法支付这笔巨额罚款。
由于他为李陵求情,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上他自己身处困境,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迁只能接受宫刑的惩罚,宫刑不仅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更对他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尽管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打击,司马迁并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是为了正义而发声,是为了历史的真相而付出代价,在狱中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并开始构思《史记》的编撰。
出狱后,司马迁继续担任太史令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史记》的编撰工作中,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经过多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编撰工作,这部著作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为后世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