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的出口一直是国际军贸市场的热点话题,那么谁是这个“神秘客户”呢?如今谜底揭晓了,这就是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成为了苏-57的首个海外用户,首批战机预计在2025年底交付。这一交易不仅标志着俄罗斯五代机正式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更反映出了国际军贸格局的微妙变化。
其实,阿尔及利亚选择第一个吃螃蟹也是有缘由的,作为非洲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之一,阿尔及利亚空军长期依赖俄制装备,现役主力包括63架苏-30MKA、40架米格-29及42架苏-24。不过,随着邻国摩洛哥加速引进F-16V并觊觎F-35,阿尔及利亚急需一款能压制对手的尖端战机,因此,阿方便瞄上了俄军的苏-57,其“低可探测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理论上可使其在北非空域占据代差优势。众所周知,虽然外界对苏-57的隐身性能争议不断,但对阿尔及利亚而言,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帮助。作为俄罗斯在非洲最紧密的盟友,阿尔及利亚近年通过能源出口积累了充足的外汇,而采购俄制武器既能巩固双边关系,也能避免受到西方制裁的牵连。
可是,阿尔及利亚的订单虽然给苏-57项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俄罗斯的交付能力仍然不太行。数据显示,苏-57自2019年以来产量连年都是步履维艰,2020年仅交付4架,2023年增至11架,2024年又回落至6架。可见,如此拉胯的产能,连俄军自身76架的订单都难以消化,就更别说出口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年美西方实施的制裁严重冲击了俄罗斯军工供应链,苏-57依赖的精密电子元件和复合材料一度依赖进口,如今只能转向“替代方案”,这可能导致性能缩水。例如,出口版苏-57E或被阉割雷达和敌我识别系统,甚至改用英文界面和英制单位来符合客户的需求,这种灵活的“定制化”产品,也暴露了俄制装备在标准化上的短板。虽然俄罗斯宣称苏-57在叙利亚和乌克兰战场“积累实战经验”,但表现始终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在乌克兰,苏-57多执行防区外导弹打击任务,很少深入敌方防空网,其隐身性能是否经得起考验仍然要打一个问号。更尴尬的是,2023年俄军的一架苏-57原型机竟在俄本土被乌克兰无人机击伤,作为“五代机”就有点太丢人了。
可对俄罗斯而言,苏-57出口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打破国际孤立的外交筹码,因此俄方才非常看重国际市场。一方面,通过向阿尔及利亚、伊朗等“非西方阵营”国家军售,俄罗斯试图构建一个“去美元化”的军工合作圈;另一方面,如果俄罗斯能在2025年如期交付,并逐步将年产能从20架提升至2030年的50架,苏-57也许可以在中东、东南亚等军火市场打开局面。但这一切的前提,则是俄罗斯必须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航展上的明星”,更能提供“战场上的利器”,不然人家花大价钱买回去也得物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