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回首在北方工业大学的悠悠岁月,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耕耘与收获的难忘历程。在首钢工作近十年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因某种原因,1997年,我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踏入了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部的大门,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成为了一名力学教师。
初入校园:开启教学新征程
初到北方工业大学,我担任力学讲师,从此便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我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同时担任力学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教授,以及力学与地空系副主任、招办主任等职务。每一个职务的转变,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我深知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组建了古建道桥教学科研团队和力学教学团队等,全身心地投入到力学学科建设、力学实验室建设以及力学与地空系管理工作中。在学科建设方面,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为了让力学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带领团队精心规划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实践平台。在系管理工作中,注重团队建设,关心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教学相长:培育桃李满芬芳
教学始终是我工作的核心。我主讲本科及研究生力学及相关专业课程10余门,是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富有成效。我主讲的理论力学课程,先后被评为优质课、精品课程、一流课程,获得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荣誉,荣获教学名师等称号。我还是北京市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为推动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方法上,我带领团队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复杂的力学原理时,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如桥梁的受力分析、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力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力学原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力学知识,我带领团队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力学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我们团队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力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使课堂更加直观、生动。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力学实验,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
我带领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为他们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除了课堂教学,我带领团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十年前创立了电影与科艺大讲堂,除了主讲,还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灵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担任土木工程古建道桥研究生导师,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带领团队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引导他们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和进步,感到无比欣慰。其中有多名研究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博士,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
科研探索:勇攀学术新高峰
科研是教学的源泉和动力。我带领团队的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古建与道桥结构工程的力学及抗震性能、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工程、冻土工程、多孔介质力学等多个方面。探索热粘弹性波在流固耦合下的传播规律,关注城市更新及未来科技发展等前沿问题。
在科研工作中,我带领团队秉持着严谨、创新的态度,不断追求学术上的突破。每一项研究课题的开展,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例如,在研究古建与道桥结构工程的力学及抗震性能时,对实际工程结构进行现场测试和监测,获取第一手数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力学模型,揭示结构的受力机制和抗震性能。
我带领团队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先后在ISTP、EI等科技及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每一篇论文都是科研探索的结晶,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在撰写论文时,我带领团队反复推敲和修改,确保论文的内容准确、逻辑严谨、语言通顺。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成果,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我带领团队主持及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青年骨干科技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通过这些科研项目,提升了科研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例如,在参与一项关于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工程的研究项目中,通过对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能建筑结构体系,该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带领团队指导了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课题、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古建、地下空间工程开放项目30多项,参与人数达二百多人。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如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
社会担当:贡献专业新力量
除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担任了多个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的职务。如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省市科技厅(局)的科技评审专家。
在社会工作中,我带领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意见。受邀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众多学术会议和论坛,做国际学术大会报告及全国性的专业学术大会报告近30次,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例如,在一场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发展的论坛上,带领团队介绍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考察了各级政府、企业、商协会、国际机构等百余次,建立了全国十余个产学研基地,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建立产学研基地的过程中,我带领团队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例如,与一家建筑企业合作,将古建结构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了古建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荣誉加身:激励前行新动力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中,我和团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曾获教育部徐芝纶杯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应用大奖赛三等奖、石景山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北方工业大学,多次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曾荣登中国大学魅力老师排行榜07第1名。
这些荣誉是对我和团队过去工作的肯定,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它们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奉献的信念,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赛事组织:助力学生新成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兼任了多个比赛北方工业大学赛区的负责人,包括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北方工业大学选拔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北方工业大学选拔赛、力学与结构拓展大赛等。在组织这些比赛的过程中,我带领团队精心策划比赛方案,认真指导学生备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
在比赛筹备阶段,根据比赛的要求和规则,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比赛,让他们熟悉比赛流程和规则,提高比赛技巧。在比赛过程中,全程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看到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感到无比自豪。比赛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展望未来:续写
回顾在北方工业大学的岁月,心中感慨万千。那是一段充满拼搏与奋进、耕耘与收获的时光,每一幕都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
在这里,我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挥洒了无数的汗水。为了提升学科水平,精心规划学科建设方案,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为了让力学实验室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我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实验项目,更新设备。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看到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成长,那份喜悦难以言表。对教育事业怀着无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这份信念支撑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
展望未来,我肩负新职,深感责任重大。我带领团队将继续积极参与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的活动,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更多的专业建议和意见,助力行业不断进步。
我和团队深知产学研合作对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全力以赴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产学研基地的建设。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双方深度融合,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走出实验室,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续写在科研与教育领域的新篇章。
注1:本文作者系工大教授、工院督导、古中科学副校长、古建道桥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注2:本文照片来自作者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科研、会议、访问、报告等活动的部分图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