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有一张照片,稍微的穿得整齐了一点,然后我的学生们就在群里边感叹说,“哎呀,朱老师也可以这样子,整整齐齐。”然后我看到他们这么说以后,我就在想,“难道我平时很邋遢吗?居然我只要稍微的整齐一点,大家就这么惊讶!”然后我就看了看我自己以前的照片发现,他们说的很对,我的确是很邋遢,衣服的确是胡乱穿。
我想起来我老婆对这个很不满啊,她说我这样子会影响她的声誉,因为别人会觉得她有点失职。我今天替她评一下反,这真的跟她没关,这是跟我的习惯有关,因为我真的一向如此,而且我真的一向很喜欢这个样子。我很拒绝把自己打扮得,用我的话说,过于油头粉面。
比如说有的男性在自己的头发上打很多头油,弄的这些头发非常的整齐,我是很不喜欢的。如果一个男性居然还扑粉,那我觉得就简直不能忍受了。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呢?
我觉得一方面当然是跟我自己的因素有关,或者说最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个个性的东西,怨不着别人,完全是我自己的。但是呢,话说回来,我会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它其实除了我的内因为主以外,也有外部的一些原因,跟环境啊,跟所在的文化呀,都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说到环境,我自己能想到的,一个是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而北京人哈,好像有一种气质,跟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就是北京人会以不修边幅为荣,就是如果一个人太油头粉面,在北京是会被歧视的,北京人好像更欣赏那种穿的很随意。在我小的时候到了夏天,北京人的典型的穿着就是跨栏背心、大裤衩子;到了冬天,就是军大衣。这还算好的哈,更不在乎的人,夏天男的就要光膀子。
那为什么北京会有这样一种风气呢?
我后来想了想,我觉得有一定程度上是四九年之后哈,就是进城的这些军人后裔,他们带起来这种风气,就是所谓大院子弟。因为这些人他们的祖上都是贫下中农为主,然后又都去当兵嘛,打仗嘛,不会在意这些什么穿着呀,打扮呀这种东西,他们会比较有优越感的去承认自己是粗人。而且到后来在我小的时候,那会儿还会说什么工农啊,大老粗啊,是一个特别的有优越感的。那些过于注重穿着打扮的,在我们小时候会被叫做小资产阶级,是被轻视的。
再往后追,我发现北京人会有这样的一种风格呢,他不是四九年后这样子,四九年前也是这样子的。老北京也是这样子的。那老北京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它是因为北京嘛,以前是满清的首都,那些满族人呢?他们在进京的时候,他们早先是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不太注重穿着打扮,比较随意。然后他们进了城以后呢,他们也成为了一个有优越感的一个阶层。这个也影响到了北京人的一些对穿着打扮的态度。
后来我在想,对于我来说,我之所以特别不在意这种穿着打扮呢,还有更古老的因素。比如我自己能想起来的,就是我非常的崇尚所谓魏晋风骨——竹林七贤。在我心目中,竹林七贤他们都是非常不注重这些外表的,他们注重是自己的内心。
所以有时候他们会做一些很夸张的事情,比如说想喝酒了,就直接到酒缸那儿去,趴在缸上跟猪一块儿喝。比如说不想穿衣服了,就不穿衣服,在屋里边裸体待着。等到别人进来之后,就跟别人说,我的房子就是我的衣服,你干嘛要进到我的衣服里来。很率真很任性。
我还能够想起来很多中国古代的很多高人,外表上他会非常的不在意。比如济公,从内心来说,他是一个极其有修为的人,但是从外表来说呢,他就简直是极其邋遢。比如吕洞宾,对吧。吕洞宾经常以乞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果你真的以为他只是个乞丐,那你就错了。再比如说张三丰,张三丰有一个外号就叫张邋遢,因为他自己也是特别的邋遢。
有这么多古代的高人,都是以这样邋遢的形象出现在世间,那就让我觉得你让我去学高人的其他方面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我学高人的这种不拘于小节,学高人的这种放浪形骸,学高人的这种放浪形骸,这个我还是学的挺像。
当然大家知道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把这个内心和外表这样对立起来。我们内心好的人,外表也同样可以把自己给打理的好一点。外表搞得很邋遢,也并不证明你内心就真的很好,你就算像张三丰一样邋遢,你也并不会成为像张三丰一样的高人。这个道理我现在也懂了啊,但是我从小养成的那个不太好的习惯,这种不在意外表的习惯,并没有马上就能够转过来。
但是我今天去做这个节目,去说这个事情呢,我重点还并不是为了去反省自己。我还重点是想把这个话题引到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上,我就发现这种特别不注重外表这件事情哈,这个毛病吧,它真的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毛病,它也真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点。
向往竹林七贤,向往济公和尚,向往张三丰、张邋遢,向往吕祖吕洞宾,向往这种《红楼梦》里边的什么赖头和尚……就是“向往这种外表上看着很差,但是内在非常优秀的人”,这样的一种心态,这样一种向往,这样一种习惯啊,它其实是在中国文化里边蛮普遍存在的这么一个东西。
一方面来说,这的确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一面,就是务实,我觉得务实更重要;务虚,相对比较次要。在内心和外表上,觉得内心更重要,而外表呢,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花太多的精力来修饰自己的外表,以至于耽误了内在的内功修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是不值得的一个事情。
这种想法我觉得其实并没有错啊,甚至很好。但是呢,中国人在这一块走的,有的时候可能会稍微有一点过火,因为内在固然重要,但是外表你也不能说它就不重要。我们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谁也没有能力一眼就看出来你内心是什么样子。就算是吕洞宾、吕祖,他在街上去以乞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还真的把他就当成乞丐了。
中国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成立的前提就是这个酒会长期的在这个村子里,或者在这个镇子里边长期存在。哪怕你在一个很深的巷子里,哪怕你从来不做宣传,时间久了,大家也慢慢的知道你这个是好酒。但是如果在我们当下这种商品社会,那人家的酒做了很多很多的广告宣传,而你的酒呢?一点都不做。而且还在一个交通很不便的地方,可能你这个酒厂就卖不出去足够的酒,就办不下去,然后就黄了,那么你酒香也没有用。
一个人内在非常优秀,但是不注重外表。这种如果在大家长期交往中,可能大家会发现说,“哦,这个人外表上不行,但实际上他还是挺内秀的。”但是如果我们是没有机会去长期交往,大家是短期交往的话,那你在一开始你就输给了别人。
所以我们中国的这种传统,他比较适应的就是过去的中国社会,也就是那种稳定的、长期不变的、流动性很弱的那种中国社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外表不重要,重要是内心。可是我们如果待在一个流动性很大,大家没机会,日久见人心的这种地方,那你就需要不仅仅内在优秀,也能够外表至少不差,你才更有机会让别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到你优秀的地方,从而让你内在的这些好的东西有一个机会去发挥出来。
所以我所继承的那种“重内而不重外”的这一面的中国文化传统,其实就不太适合当今的时代了。
因为说到底,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不是商业社会,所以大家比较注重的是生产,而不是交换,这个跟西方社会不太一样,西方社会尤其是现代的欧美,它这个文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嘛,它是一个商业更重要的社会,对他来说交换比生产好像更重要。所以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也不能够持久不变。
有些本质上的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坚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和”的思想,和平的理念,中国人的这种勤劳,这种负责任这样的一种态度……我觉得这些好的东西呢,我们应该一直坚守下去。但是有一些相对来说,不太适应现代,也没必要去保留的东西,我们就需要去想办法改变。
比如我,我就应该至少把自己打理的别太邋遢了,这也是一个对大家的尊重。省得大家老看着一个很难看的我,影响大家的视觉。油头粉面,那个是我以后也做不到的,但是至少不要蓬头垢面,至少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大家觉得朱老师这个老头也并不油腻,我觉得还是要的。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