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与特朗普的激烈争吵导致谈判破裂后,这位战时领导人转赴伦敦,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召集欧洲多国举行安全峰会。这场被外界视为“欧洲自主行动”的会议,暴露出跨大西洋联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微妙裂痕。
据与会外交官透露,伦敦峰会聚焦三大核心议题:持续对乌军援、重启俄乌和谈框架、战后维和部队部署。尽管意大利、瑞士等国表态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派兵,但实质性进展仍受制于关键障碍——多数国家坚持出兵需以美国提供后勤保障为前提,而华盛顿的立场尚不明朗。
英国首相斯塔默在闭门会议中提出分阶段方案:首先由英法牵头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待俄乌停火后逐步扩大为多国维和力量。法国总统马克龙补充强调,欧洲需建立“独立于北约的危机应对机制”。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构想折射出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但实际操作中仍难以摆脱对美依赖。
莫斯科方面迅速作出强硬回应。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任何外国军事存在未经俄乌双方共同认可即属“非法干预”,俄军将保留采取反制措施的权利。这番表态使欧洲的维和计划陷入两难:若强行推进可能激化矛盾,若放弃则丧失战后秩序主导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阐明了中立立场,强调当务之急是推动停火止战而非预设战后安排。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别提到“需兼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被解读为暗指北约东扩等历史积弊应纳入和谈议程。这种平衡表态既保持了劝和促谈的连贯性,也为未来发挥调解作用留下空间。
地缘政治学者观察到,当前局势呈现出三重悖论:欧洲寻求安全主导权却受制于军事实力短板,美国试图抽身却又难以割舍战略影响力,俄罗斯拒绝外部干预但亟需解除制裁困局。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建设性角色或许将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