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机应用缺技术,农机应用有培训,提升技术

海边拾贝壳 2025-02-17 09:50:16

水稻农机应用缺技术,农机应用有培训,提升技术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水稻种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环节,农机的应用显得愈发重要。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4500 万公顷左右,每年的水稻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水稻农机的应用方面,却存在着技术缺失的问题。

当前,许多地区的农户在运用农机进行水稻生产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扰。从水稻播种环节来看,传统的手工播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播种的均匀度和精准度难以保证。数据显示,传统手工播种每公顷播种量误差可能达到 15% - 20%,这直接影响了水稻的出苗率和生长质量。相比之下,采用先进的播种农机,播种量误差可以控制在 5%以内,大大提高了播种的精准度和效率。

在水稻插秧环节,缺乏技术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农户使用的插秧机设备陈旧,性能不稳定。据调查,部分老旧插秧机的插秧速度每小时不足 3 亩,而新型高效插秧机的插秧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 8 - 10 亩,差距显而易见。同时,老旧插秧机在插秧的深浅度和株行距的均匀性方面也难以把控,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进而导致产量下降。

到了水稻收割时期,技术缺失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小型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时,损失率较高,可达 5% - 8%。这意味着每公顷水稻田可能会有 225 - 360 公斤的稻谷损失。而现代化的先进收割机,通过精准的割台设计和高效的脱粒装置,损失率能够控制在 2% - 3%以内,大大减少了粮食的浪费。

为了解决水稻农机应用中的技术缺失问题,农机应用的培训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在一些地区,相关部门纷纷组织开展了多样化的农机应用培训活动。

在培训形式上,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涵盖了农机的基本原理、操作规范、维护保养等内容。通过专业的讲师讲解,农户们对水稻农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讲解插秧机的工作原理时,讲师会详细阐述插秧机如何通过秧爪的运动将秧苗准确地插入土壤中,使农户们明白每个部件的作用和运动方式。

实践操作环节更是培训的重点。在培训基地,为农户们配备了各种型号的农机设备,让他们亲身体验操作过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户如何正确启动和停止农机,如何调整作业参数以确保作业质量。以收割机的操作为例,技术人员会指导农户如何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调整割台的截割高度,以达到最佳的收割效果,同时减少损失。

据统计,经过系统培训的农户,在操作农机时的工作效率平均提高了 30% - 40%,农机的故障率降低了 20%左右。例如,在某培训后的农户田块中,水稻插秧机的作业速度达到了每小时 8.5 亩,插秧的深浅度和株行距均匀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水稻的生长态势良好,预计每公顷产量将比以往增加 5% - 8%。在水稻收割环节,经过培训的农户操作收割机时,损失率控制在 2.5% 左右,大大减少了粮食损失。

通过农机应用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户的技术水平,还激发了他们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接受意愿。以往,一些农户因为对新技术不熟悉而存在抵触情绪,担心新农机操作复杂、成本高。但通过培训,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改变了看法。

此外,农机应用培训还促进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农户技术的提升,更多的先进农机会被引入到生产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比如,一些地区在培训后,引进了智能化的精准农业装备,通过 GPS 定位、传感器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对水稻种植全过程的精准管理。

水稻农机应用中技术缺失的现状确实给水稻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但通过一系列的农机应用培训,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和方向。未来,希望这样的培训能够更加普及和深入,让更多的农户掌握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