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事迹就像星星一样在时间的河流里闪闪发光,一直鼓舞着人们。我国,提起董存瑞,几乎人人皆知,他为了炸掉碉堡不顾一切的行为,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标志。但你知道吗,关于董存瑞的纪念碑题词,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段毛主席特别重视并为英雄题词的历史,从中我们能看出毛主席对英雄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1956年,董存瑞牺牲已有八年,湖北隆化县政府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年轻人,决定打造一座庄重肃穆的纪念碑。这提议一出,当地人都特别支持,都说要出力帮忙,一起把这项有意义的工程做好。大家一齐动手,纪念碑的设计很快就敲定了,马上就开始动工了。
所以呢,就在纪念碑快建好的时候,有个群众注意到了一个大问题:纪念碑上还没写上那些纪念的话。这事儿把隆化县政府急得团团转,陵园建设的负责人冀兴坡也觉得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没有题词的纪念碑就像是没魂儿了的歌曲,感觉少了点什么,没法好好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意和怀念。给英雄题词,当然得找个很有地位的人。那时候,全国看,谁能比毛主席更有名气呢?再说,毛主席给英雄题词已经成了传统,刘胡兰烈士纪念碑上的“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就是他写的,一直让人印象深刻。要是能请毛主席题词,那不光是对董存瑞烈士的最大荣誉,也是给隆化县人民很大的激励。所以,隆化县的22万群众纷纷联名要求毛主席给董存瑞纪念碑题字,这声音越来越大,冀兴坡觉得这责任可不轻,就打算亲自跑到北京去完成这个光荣又艰苦的任务。但没想到,这趟北京之行会遇到不少难题,差点把他给难住了。
冀兴坡到北京后,忙着跑各种手续,费了不少劲。他先去河北保定省委组织部拿介绍信,接着又急忙去了另一个部门的办公室。不过,因为手续太复杂,当天没办完,只能等下周再继续。尽管遇到了点小挫折,冀兴坡并没有泄气,他干脆就近找了个旅馆住下,趁着等事情办妥的空档,把其他事情也给处理了。比如,建纪念碑用的材料大理石当时很稀少,得花好多时间去寻摸。还好,冀兴坡跟北京修建委员会打交道的时候,听说了他们也在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用的也是大理石。
听说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北京修建委员会的主任,那可是位当过兵的老干部,立刻就说要帮忙。结果没过几天,冀兴坡就拿到了一块大理石碑料,这可是个大惊喜啊!几天后,冀兴坡终于盼到了办理手续的那天,内务部长谢觉哉亲自接待了他,并且耐心地听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谢觉哉听董存瑞的故事后深受触动,立刻答应帮忙促成这件事,但他也实话实说,毛主席工作特别忙,具体见面时间实在不好定。
冀兴坡明白情况,就耐着性子等着,结果这一等就拖到了1957年。冀兴坡一边赶着纪念碑的活儿,一边心急火燎地盼着北京那边的信儿。他来回跑了好几趟,每次回来都是那句话:“还在等”。日子过得飞快,他心里越来越慌乱,琢磨着自己能不能做到让22万百姓放心,能不能达到大家对他的期望。
1957年春天,冀兴坡等来了北京的回复,题词终于到了。他打开信封,心里激动得不行,但一看题词,原来是朱德总司令写的,虽然写得很好,但不是毛主席的题词,他有点愣住了。冀兴坡尽管收到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觉得很光荣,可心里还是直打鼓,为啥不是毛主席题的词呢?他该怎么给那22万期待的眼神一个说法呢?冀兴坡想弄明白这事儿,就跑去问工作人员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毛主席没亲自题词是因为董存瑞身份特殊。
董存瑞是军人,刘胡兰是老百姓,两人的身份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朱德是大将军,他给董存瑞题词,这事儿既合适,也很有象征感。碑上除了朱德总司令写下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聂荣臻元帅也题了“舍己为国,人之楷模”,这显示了毛主席的细心考虑。他不是随便让人题词,而是深入思考后,挑选了最恰当的人选,这样一来,纪念碑就更加有历史深度和象征价值了。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充分显示了咱对英雄的敬意,也看得出他当领袖的聪明和眼光。他不是光看英雄个人的故事,更看重把英雄的精神传下去,让后人学习。
这段关于纪念碑上题词的故事,不仅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把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而且还体现了毛主席那非凡的气度和对历史深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