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山色尽收眼底,十里荷香弥漫空中。
荷花盛放的时节又到了,古典诗词中荷花的千年幽香在这个初秋弥漫开来,令人感受到文化的深厚韵味。
在众多诗词中,李商隐笔下的荷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仅赞叹荷花的芬芳,还欣赏它从开花到枯萎的整个生命过程,从翠绿的枝叶到艳丽的花瓣。
“东风飒飒,细雨轻飘,芙蓉塘外轻雷隐隐”这一春雨轻雷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一寸相思一寸灰。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人们常常只注意荷花的独特美丽,但李商隐认为花和叶的和谐共存才是最美的风景。
秋天阴冷的气息散不去,霜露凝结晚霞,枯荷在风中摇曳,此时世人皆为荷花的香消玉殒而感伤,但李商隐却欣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一留,触动了林黛玉的心弦。她平时并不欣赏李商隐的诗,却唯独钟爱这一句。她的喜爱让贾宝玉想要尽快撤走那些拔枯荷的人。
李商隐和林黛玉这样的精灵,倾听的不只是雨打枯荷的声音,还有他们各自的忧思和人生的离别之痛。李商隐甚至将自己的爱恨悲欢寄托在荷花上,“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当他与心爱的人分别时,李商隐难以忘怀那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景象,“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此生与爱妻共结连理,李商隐唯恐美好落空,“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荷花盛开时,娇艳欲滴,摇曳生姿。就是这样一朵荷花,在不同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绽放出别样的风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唐·李白《折荷有赠》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涉江采芙蓉,是因为她的思念在远方的丈夫,每采一朵芙蓉,就会想起丈夫的英俊容颜。
李白同样涉江采荷,想要赠给远方的美人,以表达心中的爱意。他的笔触不凡,首句“涉江玩秋水”,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似乎世间万物都被他操控在手中,带着赏玩的意味。
在这秋水江天之中,李白最喜爱的是水中那抹红蕖的鲜艳,它正是他心中美女高洁清远的诗意化身。
因此,李白也想折花赠给心中的美人,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然而,在攀折荷花时,叶子上的水珠四处滚动,无法聚集成完美的形态,这已经预示了他的美梦难以成真。
这样的双关语,正是“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的现实写照。普通的诗人会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表达追求的困难和距离的遥远。
然而李白不以为然,他心中的佳人不仅要美丽如花,而且还要遥不可及,隐藏在彩云之中。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持久,就像彩云易散琉璃易碎。
面对这样的相思之苦,李白只能将满心的惆怅寄托在这秋夜的凉风之中。
李白的怅惘,就像一生被卷入牛李之争的李商隐所写:“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宋·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
贺铸笔下的荷花写得非常别致,他并未直接描述翠减红衰的景象,也未言美人迟暮的感伤,而是以“红衣脱尽芳心苦”来描绘荷花的败落和内心的痛苦。
莲花美丽绚烂,然而莲心却苦涩难言。这种自然规律在贺铸的笔下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感。他似乎在借助荷花自省,表达自己在怀才不遇的境遇中的幽怨和无奈。
作为贺知章的后裔和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贺铸才华卓绝,出身显赫。然而,他个性耿直,不愿向权贵低头,导致终身仕途坎坷。在贫困潦倒之际,他也会对自身的境遇进行反思,不禁思考如果当初能够放下身段,是否就能避免“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悔恨,是否就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然而,莲花的清高与孤傲如同贺铸的天性一般,难以改变。即使重新面临选择,他很可能仍然会坚持自己的初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自我认知,使得他的性格和命运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古人常用莲心苦来比喻男女相思之苦,如“花心多怨,妾心多恨,胜似莲心苦。”这样的比喻既表达了内心的愁苦和怨恨,又赋予了这种情感一种美丽的象征。换一种说法,我们可以将贺铸的荷花描绘为一位不愿妥协于现实的独立女性,她虽然面临困境,但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骄傲和坚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在公元842年,40岁的杜牧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调任到黄州担任刺史。当时的黄州还被称为齐安,是一个不适合生存的多贬臣放逐之地。
杜牧自小熟读兵法,23岁就创作出名传千古的《阿房宫赋》,26岁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举考试,出身于京兆杜氏的他,自然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
杜牧从不直接表达这些不满和愤怒,而是将其隐藏在怀古诗中,比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物言志,将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不被赏识的愤怒,寄托在满池的绿荷中。当夕阳西下,余晖渐渐消失时,他看着距地面两竿高的地方,半缕轻烟笼罩在江柳岸边。“两竿”与“半缕”的描述,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和用词的精准。
这位能准确捕捉日暮景象的诗人,此刻却将视线转向满江的绿荷。这不仅增加了无法言说的恨意,而且似乎也在诉说着他自己的故事——回望曾经在长安的辉煌时刻,重温曾经在扬州的放荡生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这句诗充满了自嘲和无奈。只有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心情。
一曲菱歌恨未终,所思人隔若耶东。
秋风昨夜湖南过,多少荷花怨落红。
—明·苏民怀《采莲曲·其四》
古典诗词中的采莲女大多温柔美丽、快乐活泼,例如李白笔下的“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以及白居易笔下的“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描绘了她们遇到心爱的人时的喜悦和激动。
然而,苏民怀笔下的采莲女却并非如此快乐。她思念的人远在若耶溪之东,不知何时归来。一个“隔”字,既表达了空间上的阻隔,也传递了心理上的煎熬。更何况,她昨夜经历了秋风秋雨的摧残,不仅满湖的落花被吹乱,连镜中的容颜也因愁绪而衰老。这种相思难相见的怨恨,正是:镜中愁绝采芙蓉,冷落怨秋红。
采莲女在古典诗词中,采摘的不只是莲花,更是她们对心爱男子的深情。取“莲”的谐音“怜”之意,表达了她们对爱人的爱怜、珍惜和思念。她们最美的期盼就是: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退暮之感。”“大有众芳芜秽、美人退暮之感。”
世人在描绘秋荷时,往往只停留在描述其翠减红衰的外貌,而李璟的这首词不仅描绘了荷花外在的衰败,更深入表达了其精神上的孤寂和无助。
“菡萏香销翠叶残”,这句话揭示出荷花和翠叶的香气已经消散,精神气一蹶不振。这正是西风在绿波间带来的悲愁的体现。
更令人感到悲凉的是,不只是这荷花已经枯萎,连那些凝视荷花的人也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在细雨纷飞的梦境中归来,多情的人惊觉思念的人仍远在边塞,只能独自倚靠在小楼上,吹奏着笙曲,任凭寒冷的雨水打湿玉笙,寒气逼人。
寒冷的雨夜,幽咽的笙乐,流不尽的泪水,诉不尽的相思,这一切都化作了栏杆上一夜的愁云。这种深深的相思和愁苦,正如辛弃疾所写:“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
—宋·宋祁《秋塘败荷》
因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与欧阳修合修的《新唐书》,他获得了“红杏尚书”的美誉。
即使没有这个美名,宋祁也足以名留青史。无论是他不想以弟弟先于哥哥而失去状元郎的科举轶事,还是他提出的一针见血的“三冗三费”,都让宋祁声名远播。
然而,习惯了太平盛世的宋祁,也难抵岁月的无情流逝。就像诗中的荷花,当初他离开时还小如铜钱,如今归来时已满目萧索,让人无限怅惘。
但这一切并未结束,随着秋意渐浓风霜愈深,荷花将更加衰败触目。
那时,只剩下黄叶与白头相对,雨中寥落月中愁,两两相对又相怜。
时间无痕,然而这满池黄叶与一头白发已揭示了岁月流逝的答案。我们无法面对生命的衰败之感,而这枯荷与衰红正提醒我们正视其存在。
人们怜惜荷花的凋零,而荷花仿佛也在怜悯人的白头,毕竟岁月太过无情。
这种生命的沧桑无力之感,不仅荷叶可以寄寓,孤灯夜雨也能传达,正如司空曙所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荷花承载了丰富的生命体验,既有旧恨新愁,也有离合聚散。它象征着人们诉不尽的苦和怨,承载了无尽的悲欢离合。
希望在历经风雨之后,我们能够看透翠减红衰的景象,体验过莲心自苦的滋味,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归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莲花开放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