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疆域辽阔,时人言之:“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足可见其之大。
但是中国古代技术落后,为了保证信息流通的及时、准确,当时各地的驿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组织和场所,就像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众多信息库又构成了一个信息网络。
古人言:“今之驿传,尤血脉然,宣上达下,不可一日缓者。”驿站除了具有政治功能之外还具有经济功能,并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的经济交往和信息流通。
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流通中的手工艺品与粮食作物增多,驿站成为区域贸易流通的中枢明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全国的很多地方都形成了自己在商业贸易中的特点,比如苏湖的米粮、景德镇的瓷器等。
据《阅世编》记载:明时松江府所产木棉布“俱走秦、晋、京、边诸路”,“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
足可见江南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之高。商人从西北产棉区运来大量的棉布,由江南松江地区加工后再运往其他地方,贩运途中就会进行商业贸易,而这期间的商品贸易必须仰仗便利的交通才能实现。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继位就开始着手修建驿站,并且为之治水开山、修路造桥。驿站在区域商品贸易流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代时在全国设立了九边重镇,戍边的军需量非常庞大,如华北省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有一条巨大的军政地带,全国收缴来的税费很大程度都用在这里。
华南的物资也要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其中以棉布等生活必需品为主,而这些物资则需要大量从内地贩运过来,这是区域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互市
再如江南的绸缎,少数民族需要的的“互市缎”等等也需要自江南地区购买后,再经过驿站交通一路一路地运送过去。
大豆在明代是山东输往南方地区的的主要商品,清代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谷物贸易经由陆、 海两线进行,山东豆麦南下多经运河,东北粮食南下多从海路。自康熙二十四年开海禁以后,沿海贸易发展迅速,山东、东北等地与江南的贸易大为增加。
二、传递政治消息与时事新闻,驿站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为商人的商业贸易提供了信息渠道节约了时间成本除了交通网络之外,驿站的另一项功能是传播信息。对于商人而言,信息的流通时效与其财富收入往往是成正比的,流通时效越快,得到的消息越及时,长途运输的商品越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明朝时的“邸报”是“传知朝政”、沟通中央和地方信息流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代新闻传播的一主要方式。
“邸报”——我国最早的报纸
明代时期邸报日趋成熟,成为朝廷下达政令、 公开政务的重要渠道,不仅官员士子可以阅览,普通百姓亦可品读。邸报以记录时事新闻为职志,商人则可以根据报上所写的信息来准备商品,或南货北运或北货南运,或是省内贸易,这里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
明代万历年间,黄河流域发生水患,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商人得知消息后,纷纷在苏州、湖州等地购买粮食,乘船或驱车前往受灾地区,售卖粮食以获利。后来政府调配粮食前去赈灾,而一些后知后觉的商人并不知情,等到再去灾区售粮时,当地的物价已经在政府的调控下趋于稳定,这些商人只能低价售卖,损失惨重,这就是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之处。
再如一些聪明的商人,通过渠道了解政府需要的商品,或者年终岁尾朝贡时需要置办的呈给皇帝的贡品,然后利用驿站或者省际之间调配进行购买。最后转卖给贵族,从而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驿站为商人的行业贸易换取了重要的时间成本和渠道,这就是驿站的绝妙之处。
朝贡
另外,作为中间的沟通渠道,有时驿站也会帮助政府来获取收益,比如将丝绸、瓷器等重要商品通过水陆两路等运往中央京城,供达官贵族日常消费使用。
三、随着商业化农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区域分工特色明显,驿站充当了区域交流的纽带,驿站交通使得区域优势最大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明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中叶之前全国已经形成了几个经济特色区域。比如长三角经济区棉、麻的加工业发达,福建盛产蔗糖和茶叶等。一个区域只要自己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产能过剩之后,就会向其他地方倾销剩余商品。区域分工特色明显,商品流通便利,各区域之间资源互补,而在这其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就是驿站交通。
不同的农作物对水土条件要求不同。以在江南的三大主要农作物为例,水稻喜湿热的环境,而对于土质的要求则是以中性土壤为宜;而棉花则不然,棉花耐旱而且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所以土质以沙壤土为最适宜;另一种作物桑树则是“不论山水平原各乡皆可”,但是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肥料。
如何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专业化、综合化的地域分工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已经形成了三个相对集中的作物分布区。
一是“钱塘滨江沙地”,濒江沿海棉稻并重农业产区;二是太湖南部的桑-稻产区,主要包括湖州府之德清、嘉兴等地,桑地比例约计可达50% ,其他各县则稍逊之;三是以种稻为主的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太湖北部以及运河东北至沿海沙地之间的狭长地带,这些地方都是江南的农业主产区。
珠江三角洲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作物产区,这里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稻一年两熟,再加上土壤肥沃,所以产量很高。据史料记载,明朝前期,珠江三角洲早晚两季一般亩产谷不下于六七石;如只种一季,也可得谷 3-4石。
明朝中后期,随着这里开发的逐渐深化,商业化农业兴起,出现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区。比如番禺、东莞等县种植果树、甘蔗等,顺德县则多以种龙眼为业,一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株;又如东莞种香,“人多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植茶则集中在南海县西樵山及广州的河南一带,蒲葵种植以新会为中心; 南海县的九江则以鱼花为主。
明代商船
位于出海口的广州,一直都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但基本上以朝贡贸易为主。
从明代中叶开始,广州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即从传统的贡舶贸易向商舶贸易转变,从进口贸易向出口贸易转变,欧洲商人也逐渐取代亚洲各国成为主要的贸易对象。它使正在兴起的三角洲的商品经济与海外市场发生了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直接动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区域贸易分工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有便利的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是由于有了驿站交通的发展,使得一个区域可以发挥区域优势,最大化利用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生产最适合的作物品种,进而更好地发展经济。这就是区域优势、资源利用、因地制宜的最好诠释。
结语驿站交通不仅是一种交通模式,还有信息交流和产品运输等功能,分为陆运和水运两种,二者的结合为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在区域分工、经济交流以及商人贸易等方面,驿路交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朝中叶开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北平原等地陆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特征,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驿站交通与商品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