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时爱读书,凡是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只要当时能接触到,就一定一睹为快。而其中,“今”和“中”都还好说,主要是这个“古”和“外”,以我当时的水平来讲,肯定是无法读原版的文言文或者外语,于是就只能读译本了。
万幸的是,当时十来岁的我对译本的好坏并没有概念,读书大部分也是看一下热闹,无论什么译本,也不过是要知道山西的关公和山东的秦琼都很能打,而英国的罗切斯特庄园和法国的圣母院楼上都住着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怪人,这也就足够了。
直到后来,读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序言里就讲到了不同翻译水平的美感差别,才真正认识到,在同一内容、主题的情况下,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的。
然后无论是读译制书籍、还是看译制影视作品的时候,就越发能感受到翻译的重要性,也才越发地能感受到所谓的“信、达、雅”在表述方式中的层次关系和具体展现。
其实,音频设备和音频系统与译制过程有很大相似之处,都是将文艺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在文艺作品中可能是真实的语言文字,而在HiFi音频领域则是表达方式与动机。
一个好的音频设备,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但要把作品以“可信”、真实的原则翻译过来,同时,还要有意境、思想的延展和“通达”;最终还是要站在“雅致”的角度和位置去代入并审视作品。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主角——拓品DX9旗舰解码耳放一体机来比作这样一个翻译者,我们就不妨期待一下它在“音频译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达、雅”。
二、信在翻译领域中,信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意义的真实还原和阐述;而在音频领域,我理解为器材所赋予声音的真实感和平衡度。
拓品DX9一体机在声音风格上秉承了比较均衡、中性的特点和定位。没有太多的音色调整和频调的改变,尽量原汁原味地将声音以大体真实的形态表现出来。
DX9在频段分布上是均匀、连续的,从极高频到低频底部,我们能感受到这台一体机在着力打造一个尽量极具完整的声音构架,并将各个频段的声音形态以极其工整的形式排布并表现出来。无论是高频弦乐的亮度,还是低频鼓声的张弛,DX9都完整地展现出来,绝无顾此失彼的迁就。
同时,拓品DX9在声音线条感上极其考究,致密、流畅且极富韧性,让我们感受到其整体音乐布局是开放的、匀称的,不是那种把能量集中起来轰一下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器乐还是人声,DX9都能够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整体节奏,将每一个音乐内容梳理得有条不紊,丝毫不会混乱或毛躁。
应该说DX9给我们打造了一个严谨、工整的音乐框架,并以这个框架为依据,来逐步展现出其均衡、真实的音乐动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
三、达我所理解的这个“达”,应该是内容延伸、思想的升华以及与读者的交流与契合。
放在HiFi领域,“达”就应该是乐感与内容的递进和延伸。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内容和表现手法让音乐的表现力拓展出去并丰盈起来。
通常我们认为的“信息量”,是一个“有或无”的问题,也就是以“听见”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在DX9这样的旗舰设备上肯定是不适用的。
DX9展现出来的每一个声音元素,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这个声音自身的完整的结像形态,每一个音符都具有自己起落转合的完整的时间过程。无论是《野蜂飞舞》还是《十面埋伏》,DX9的弦乐声音在高速流转中,仍然可以将每个音符独特音色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每一个音符从起到落过程中瞬间的形态变化都展现得分毫毕现。
宏大开阔的声场规模是对于这样一台旗舰级台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DX9更加强调了空间布局的整体性。也就是说,DX9在具备了开阔声场的同时,也着力将每一个器乐的位置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搭配HD 600(老版)的时候,让这款稍微有点“闷”的耳机豁然开朗,就如同瞬间从小音乐台换到了开阔的大剧院一样。
往往我们对于一体机的要求,也就是没有明显的噪点并且具有一个比较通透的空间环境就很好了。但是DX9显然更加强调了声音的透明感,让声音更加鲜活,甚至最远端的声音传递到耳朵里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其音色的鲜活度基本没有衰减,很大程度地保持了音色的真实感和丰富性。
某种程度上,DX9在纯净度上甚至可以与同价位的分体系统相媲美。
四、雅对于大多数设备来讲,并不需要提及这个“雅”的概念,但是在DX9身上,却不可回避。
“雅”其实是一种态度。于译制而言,雅是文辞的考究、意境的隽永;于声音而言,雅则是声音的质感、表现手法的层次感以及审美的前瞻性。
DX9的声音形态密实、细腻,线条流畅,我们很难找到声音中的毛躁和瑕疵。某种程度上,在不考虑音乐因素的情况下,单纯地听DX9的声音,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其精细质感带给我们的美感。
我们或许可以认为,DX9的声音性格是内敛的,但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发现它对于不同声音的处理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当我们用DX9听交响乐的时候,一开始往往只听到了小提琴的细腻柔美,而随着深入的感受,就会逐渐发现,隐藏在中、后排大提琴的醇厚和浓郁、长号的嘹亮激昂、甚至三角铁的清脆……这些“被隐藏的”元素,与主旋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场面,我们每次听DX9也都会有更新的感受。
也正是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音乐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DX9对于音乐多重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感受到DX9在声音质感、韵味表达上层层递进的手法。
五、听对于一台音频设备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实际听感。我们这里简单谈一谈DX9在搭配一些常见耳机时的具体表现。
1、森海塞尔HD 800S是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耳机,当HD 800S搭配DX9时,表现出来的声音形态是一种标准的,甚至可以说是“正确”的声音。DX9不但表现出了HD 800S那种庄严、宏大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将细腻的元素注入到了声音之中,让音乐听起来更加鲜活、灵动。
同时,对于HD 800S这样一个耳机来讲,DX9的驱动能力优势也得以良好发挥。我可以感受到,HD 800S的声音状态在DX9的驱动下被完整地激发、释放,声音形态舒展且收放自如。这是在一体机门类中,比较少见的一个推力表现。
2、AKG K501。这个组合表现出来的声音线条具有极强的通透感和细腻感,让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捕捉到音乐中隐藏着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这两个设备共同将“外柔内刚”的劲道与内涵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个组合最擅长的是弦乐和民乐,基本上能够把弦乐的线条质感表现得清楚通透,泛音的质感也满足我们对它的“雅”的要求,只是在声音整体厚度和稳定感上,还略微差了一口气。
3、阿思翠天琴座6高阻平头塞。其实我用DX9搭配了很多耳塞,其中以天琴座6平头塞作为代表来谈一下。在这里我主要是想测试一下DX9的控制力。在高增益模式下,DX9驱动天琴座6,确实会略微毛躁。但当我们把DX9调到低增益模式时,声线明显稳定下来,且可以将这条高阻平头应有的大声场、高动态、低失真的特点表达好。而如果用DX9搭配大多数常规入耳耳塞,则略显激进,往往存在推力过剩的情况,导致声音略少了一些张弛变化。所以,我们这里并不建议使用DX9与耳塞作为主要搭配设备。
4、音箱。我尝试把DX9作为音响系统的前级来使用,搭配凯音电子管功放和达尼皇太子6书架箱。我觉得DX9的解析优势在搭配音箱时,表现得更加突出,声音的细节、形态都丝毫不逊色于我之前过用的几个万元级分体式解码器。
同时,在音响系统中,DX9纯净、通透的声音特点表现得也愈加明显。
六、说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关于DX9的表现以及基本情况的简介:
1、拓品DX9的素质水平和调音水准在同级别产品中都非常突出,甚至相比同价位的分体设备都具有普遍优势。
2、拓品在DX9的硬件方面是倾尽全力的,不但搭载了已经绝版的AK4499EQ顶级DAC芯片,同时还配备了齐备的外围电路以及分立NFCA耳放模块以及分离电源设计,可以说在硬件方面DX9已经武装到了牙齿,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机顶天窗一览无余。
3、拓品DX9端口、功能都比较齐备,操作方面也比较简单,对于熟悉台机的玩家来讲,上手使用难度不高,对于新手而言,稍微适应一下即可。原配的配件也基本上够用。
4、从声音风格上来讲,我觉得DX9可能更适合更有耐心的老烧玩家,对于新玩家而言,一开始可能会觉得略显平淡,但听过一段时间后才会真正发现其内涵的韵味。
从整体水平来讲,对于大多数烧友,DX9可以作为长期持有的主力台机或退烧台机,也可以作为音响系统中的前级设备来使用。
5、如果我们以DX9来对比拓品自家的分体式台机组合A90D和D90SE的话,我觉得二者基本素质上差距并不是非常大。A90D和D90SE在声音上还是稍显中规中矩,而DX9的声音表现层次更加丰富,声音质感上也略胜一筹。
如果说DX9还有什么值得推敲的地方的话,我觉得拓品DX9总体上来讲,还是稍显得过于严肃、刻板了一些,同时也稍显紧张,如果能够让声线再舒缓一点,并且适度地让音色稍暖一点,可能会更加耐听、舒适。特别是在人声方面,还是应该再松弛一些,才能更好地传递人声味道的丰富性。
同时,作为自身品牌的旗舰设备,我觉得拓品DX9在声音上还缺乏一些自身个性的表达,对于这样的高端台机来讲,均衡与个性并不冲突,我还是期望DX9能够更多表现出设计者对于音乐更深层的理解与诠释。
七、格HiFi就像翻译,其本质不仅仅是信息的“高保真”传达,同时也要理解音乐作品,按照自己的理解再次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精神,甚至是一种与听者的交互式的探讨。
“信、达、雅”作为翻译家的工作准则,其实放在HiFi圈子里也同样适用。
如果说当年拓品早期产品更多是一板一眼地强调“还原”“素质”,是其“信”的体现;
后期拓品又着重打磨声音的内容规模和表现手法,让声音通“达”起来;
那么现在的拓品DX9,则是站在了“信”和“达”的基础上,让音乐更具质感和层次,形成了这样的“雅”。
信是一种责任、达是一种途径,而雅则是一种态度。
我们在这里用这样的方式来分析一个器材、一个听感,是为了明确一个道理,让自己感受到更加美好的音乐和乐趣。
古人讲求“格物致知”,我们在这里也算是“格声致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