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看了粤语版的《破地狱》,感觉电影原声版本在观影体验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观影结束后查阅相关评价,发现影片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此类影片受众的观影感受差异较大,部分观众期望影片能够以更为严肃、正统的方式展现传统 “破地狱” 仪式的流程与内涵;而我在观影前,鉴于影片以死亡为主题,内心反倒期望影片前半部分能以轻松幽默的情节展开。
毕竟死亡在大众认知中是极为沉重的话题,然而艺术表达并非局限于沉重压抑的形式。
例如《遗愿清单》,影片整体对死亡的态度并未让观众陷入极度沉重的情绪之中;《葬礼上的死亡》巧妙融入黑色幽默元素;还有一部观影记忆有些模糊的影片,讲述死者邀请朋友参加葬礼,以欢笑面对死亡,这些作品均为死亡主题的呈现提供了别样视角,也反映出我们在死亡教育方面有所欠缺。
《遗愿清单》
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值存在差异,有的倾向于感受死亡主题影片的沉重压抑,有的则期望看到不同的情感表达。
在国内电影市场中,以生死为主题的影片较为稀缺,因此本片创作者遵循东亚传统死亡观念进行创作亦在情理之中,只是不知未来相关创作能否有所突破,鉴于国内的审查制度,此类突破恐面临许多挑战。
01
就演员表现而言,韦罗莎在《破地狱》中的表现相较于《谈判专家》有显著提升。在《谈判专家》中,其角色仅为背景板,毫无发挥空间;而在《破地狱》中,她在寻找道生的情节里,情感由轻松转为悲伤,过渡自然,表演细腻。
相较之下,苏苏这一角色的表演则稍显逊色,或许是年轻演员对哭戏的把控尚欠火候,亦或是导演的执导安排所致。
在影视创作中,哭戏的运用需谨慎斟酌,过度依赖哭戏反而会削弱情感的传达力度。
影片情节方面,前半段未能充分吸引我进入剧情,直至高潮部分才有所触动。
影片尝试以喜剧元素表达生死主题,但部分台词的幽默效果未达预期,即便有黄子华、许冠文两位喜剧演员参演,仍有幽默台词未能成功营造出自然的喜剧反差感,如玛莎拉蒂相关情节的笑点包袱未能有效呈现,台词的创新性亦有所不足。
黄子华、许冠文
主角道生在影片中的主角感不够鲜明,更多地起到串联其他角色喜怒哀乐的作用,其角色定位略显模糊,所以我计划抽空补看《毒舌律师》,以便进一步感受黄子华在不同影片中的角色塑造。
02
影片中引领道生悟道的三场关键戏——男子丧弟、母亲丧子、拉拉丧爱,本应在感染力上层层递进。
从人物关系引发普世共鸣的角度看,母子关系那场理应最具感染力,却被放置在拉拉丧爱这场戏之前。
拉拉这场戏因涉及拉拉恋情,相对小众,本需更多笔墨渲染方能使观众代入情感,然而实际呈现却较为生硬。角色塑造不够丰满立体,情节转折仓促,未能有效引发观众与角色的强烈共鸣,却成为道生悟道的关键衔接情节,在叙事感染力与震撼力方面有所欠缺。
郭文玥这一角色后期 “破地狱” 的情节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其前期 “以苦演苦” 的表演方式略显单调,角色状态始终紧绷,缺乏情感的起伏变化与层次过渡。
郭文玥(卫诗雅饰)
值得赞赏的是,导演在当下包容性欠佳的创作环境中,敢于将“性与死亡”这一敏感议题通过画面予以呈现,虽有一定程度的小心翼翼,导致相关画面出现位置较为靠前,后续死亡情节的衔接略显生硬,引发部分观众对性元素出现突兀的感受。
但这种尝试已属不易,若创作环境更为宽松自由,镜头语言在死亡与性的融合表达上或许能更具震撼力与流畅性。
影片结尾处的画外音运用略有不妥。
兄妹和解后道生走出的镜头画面已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此时插入画外音进行生活感悟的说教式总结,显得画蛇添足,破坏了原本自然流畅的情感表达与故事叙述,以台词强行输出正能量价值观,使影片结尾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综合评定,给予影片四颗星,因其优点足以弥补不足之处。
“破地狱” 的重场戏感染力极强,老头的遗愿聚焦于解脱兄妹内心的重担与执念,这一情节设置使影片跳出世俗繁文缛节的束缚,从逝者与生者不同的视角出发,强调心灵的释怀与自我执念的解脱,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关怀。
郭家兄妹
同时,影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这场戏中达到顶峰,与《因果报应》类似,即便前半段存在瑕疵,结尾部分的震撼观感亦为影片增色不少。
道生与女友关于生育与死亡的对话虽引发瞬间思考,如关于生育保护措施的疑问,但并不影响对台词核心内涵的理解。
这段台词揭示了年长者生育面临的残酷现实问题,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悟。
从道生对死亡的理解来看,此段台词表明其对死亡的认知仍较为沉重,这或许是创作者基于整体创作思路对生死观的一种表达。然而,这一设置在道生悟道之后,却未使道生对死亡的理解产生更为豁达深刻的转变,人物塑造在这一层面的深度挖掘略显不足。
03
影片主题在生死观的表达上有创新之处,但受限于当下较为保守的创作氛围,思想层面对于生死解读的新颖度与独特性未能充分彰显。
前半段刻画的三组参与丧礼的人物形象,在生死观的展现上较为单一,皆以直观悲痛、痛哭流涕为主要表现形式,缺乏对死亡主题更为多元、深入的挖掘与呈现。
对比《局外人》中在母亲葬礼上未哭而被指责冷漠的年轻人、《破碎人生》中男主丧妻后悲痛却哭不出来的情节,以及韩国相关作品中亲人在葬礼上吵架背后隐藏的复杂情感与人性揭示,我们能够发现死亡主题下可挖掘的人性与情感是极为丰富多样的。
尽管一部影片难以穷尽所有可能,但在已有三组人物的基础上,本可通过不同的人物状态塑造,如展现对逝者有心结却哭不出来甚至呈现亢奋状态等特殊心理状态的人物,使影片前半段对 “生者” 主题的刻画更为丰满立体,深化影片主题内涵与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