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巷人家》中,姗姗是个苦命的孩子。她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和父亲吴建国、弟弟小军相依为命。一家三口虽然过得清贫,但也是其乐融融。
尝过日子的苦,更渴望生活的甜。老吴一个大老爷们,亲手拉扯两个孩子,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于是,在妻子去世后不久,吴建国迎娶了张阿妹,一个崭新的重组家庭就此诞生。对于这个新家,左邻右舍当时是这样评价的,“老吴不容易啊。这下好了,姗姗跟小军也有妈妈照顾了。”
事与愿违的是,父亲吴建国的再婚,成为了姗姗的噩梦。老吴本来有一双儿女,张阿妹又带来了小敏,一时之间,吴家就有了三个孩子。自古后爸难当、后妈难做,在重组家庭之中,端水是一项难度系数很大的技术活。大到事业婚姻,小到鸡毛蒜皮,任何一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分分钟就有引爆家庭矛盾的风险。何况,人性中本就有虚荣、贪婪、自私的阴暗面,而这些问题在重组家庭将会被无限放大。自从张阿妹母女来到吴家,姗姗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在三个孩子之中,小敏是后妈的亲生女儿,因此在家里总是处处被照顾;小军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是未来要继承皇位的太子,享受不一般的待遇。唯有姗姗,始终是爹不爱、娘不爱的存在。在初中毕业之后,小敏和姗姗同时迎来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姗姗学业优秀、志在高中,却被老吴强行改了志愿,最终去了中专;小敏成绩稀烂、进入技校,为的是能够日后进厂,捧上棉纺厂的铁饭碗。姗姗与小敏的人生,简直是一眼就能看到头。如果没有意外,姗姗当上了乡村教师,小敏进入了棉纺厂车间,姐妹俩都有光明的未来。吊诡的是,在姗姗下乡任教前的暑假,老吴找到了附中的教导主任庄超英,希望他能够帮忙把姗姗调回到棉纺厂的附属小学。事实上,早在姗姗进入中专之前,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就像庄超英说的那样,“想当年,你让她考中专的时候,你就应该已经想到了,她毕业之后就一定会分到这种乡村小学啊。”根据当时的政策,中专毕业的学生都会被分配到附近的乡村小学任职。当时的老吴,对亲生女儿的前途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如今,分配完成、木已成舟,老吴却关心起了姗姗的未来。老吴说,乡镇学校条件差,离家又远,他心疼自己的闺女。但是这套说辞,完全就是托辞。明眼的人,闭着眼都知道老吴这不过是在给自己粉饰。明明是一个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人,人到中年之后,老吴为什么突然父爱泛滥、良心发现了呢?对于老吴的人类迷惑行为,黄玲曾对庄超英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吴这个人没意思得很,志愿是他改的,现在又想……便宜哪能都让一个人占了?”正如黄玲说的那样,老吴这个人没意思。当初改志愿的人是他,如今求着转校的也是他。在黄玲的这段话里,有一句话她说了一半,又咽了下去。她说,“现在又想……便宜哪能都让一个人占了?”老吴又想什么,谁占了便宜。黄玲与庄超英没有挑明,但是我们稍加思索,就能猜出黄玲的下半句。在找庄超英之前,老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小敏要去理发店工作。这件事情,看似与姗姗无关,实际上解开所有难题的一把钥匙。按照老吴与张阿妹原来的计划,小敏毕业后进入棉纺厂,姗姗到乡村小学当老师。棉纺厂是货真价实的铁饭碗,以后家里有大事小情、供养学生,这都仰仗小敏的照拂。谁料,时代变了,棉纺厂效益下滑、举步维艰,对职工子弟不再照单全收,甚至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对于一心想把小敏安排进厂的老吴夫妇,这样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当头棒喝。小敏进不了棉纺厂,于是就自作主张要到理发店工作。如今的我们,信奉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只要能挣钱、干啥都一样。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属于新生事物,面临着巨大的政策风险。小敏沦落到理发店,失去了铁饭碗,让老吴夫妇顿时失去了安全感,这才打起了姗姗的主意。以前的吴建国与张阿妹,将全家的未来都押宝在了小敏的身上。在他们畅享的未来里,小敏人在市区、工作稳定,以后就是全家的顶梁柱。至于姗姗,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事业和前途、命运与未来。讽刺的是,上帝给吴家人开了一个并不善意的玩笑。小敏没有了棉纺厂的工作,吴建国这匹劣马,不得不重新吃起了回头草。他希望将姗姗调回市区工作,如此一来,以后他们就可以一直指望姗姗,开启了吸血鬼的生活。只是,好事不能占尽,坏事不可做绝。就像黄玲说的那样,“便宜哪能都能让一个人占了”。老吴夫妇从来都没有公平地对待过两姐妹,有好处只惦着小敏,有难处才想起姗姗。如今,大厦将倾却想要姗姗来撑着。老吴两口子,不配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