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总理舒尔茨:德国将开价70亿欧元,邀请中国来修复北溪管道

北光体育竞技 2023-09-23 18:45:21

2022年9月,由俄罗斯通往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了爆炸,一时间,关于“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备受全球关注。

然而,该事件距今过去已经近一年,经过各方的独立调查,答案若隐若现,但仍旧没有准确的结论。

随着调查的无望,德国国内开始呼吁修复管道。为此,德总理舒尔茨提出,由欧盟成员国集资70亿欧元,将修复工程交予中国完成。

那么,北溪管道爆炸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博弈?德国又为何选择让中国修复?

图1

历经波折的建设过程

2015年,俄罗斯同德国在内的5个欧洲国家联合成立了天然气管道“北溪-2”项目,并达成了共同出资建设的协议。

该天然气管道全长为1234公里,以俄罗斯为起点,通往德国地区。

投入使用后,每年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量可达550亿立方米,可以满足欧盟20%的天然气需求。

可以说,该项目一旦建成,就相当于欧洲能源版图的一条“大动脉”。

最主要的是,俄罗斯的天然气也不用再途径乌克兰,可以从芬兰、瑞典等国输送到德国,之后再由德国供应给欧洲的其他国家,输送量也会比以往增加一倍。

作为一条跨国天然气管道,北溪项目与生俱来就带着高度的地缘政治敏感性,围绕该管道,美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均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着激烈的博弈。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俄罗斯和德国持有的是高度赞同的态度外,其他利益相关国,都十分不愿看到项目顺利的完成建设。

图2

比如,持反对意见的爱沙尼亚,在阻挠该项目的实施上,可谓是绞尽脑汁。站在经济立场上,该国认为修建天然气管道会妨碍他们的船舶航运,威胁其经济发展。

此外,爱沙尼亚还称北溪项目会危及国家安全,所谓的理由就是,天然气管道安装的监测系统,是变相在监测沿途国家的海域情况。

瑞典则拿海洋生态当反对的筹码,称管道会破坏海底的生态平衡,让有毒金属发生泄漏。

而芬兰或许是实在找不到好的反对理由,所以,十分赞同瑞典的说法。

可实际上,芬兰同爱沙尼亚联合建设的管道项目也是穿越海底,并未出现什么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现象。

不得不说,这些反对国,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意思。

几经谈判交涉,直到2018年,“北溪-2”项目才相继从瑞典、芬兰获得了施工许可证。但相比他国的顺利,丹麦却是频频阻挠。

图3

一开始,丹麦是以环保为由,一直不批准项目的运营许可证。

而后,在2017年,丹麦通过立法,宣称出于对国家安全因素和外交政策的考虑,要阻止北溪项目通过丹麦的海域。

而向来热衷于采取制裁手段的美国,更是给管道的建设增加了极大的阻力。

从2018年开始,美国政府在呼吁共同抵制管道建设的同时,并对相关承建国家实行制裁。

尤其是2019年年底,特朗普政府出台的一项法案通过后,美国随即就对北溪项目实行了制裁,并要求相关施工的各方立即停工。

在各方阻挠,美国制裁的重重障碍下,俄罗斯靠一己之力完成了管道的建设。

最终,在经历一切困难后,2021年9月,“北溪-2”项目终于建设完成。

谁才是真凶?

然而,几经波折才建成的天然气管道,之后的遭遇更是印证了它的命途多舛。

图4

原本根据计划,该管道预计在2021年底就可以投入运营。但奈何,在运营之前,按照德国相关的法律,需要获得运营的认证审批。

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只要管道一天没有投产,就会增加一些变故的可能性。

果不其然,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德国政府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同普京一起推动该项目的德前总理默克尔在10月份卸任,德国亲美反俄的党派占据了外交主权。

11月中旬左右,德国有关部门就宣布暂停对项目的审批工作。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本是站立经济立场建立的管道项目,渐渐背离了经济的初衷,掺杂了越来越多的政治争端。

然而,数月后,北溪项目再次迎来了重创。

2022年9月,北溪管道发生了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一时间,各方都普遍认定此次事件系人为蓄意破坏。

图5

由于爆炸的地点发生在丹麦和瑞典的附近海域,没有在俄罗斯海域,所以,俄罗斯提出几国联合调查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

而后,丹麦、瑞典以及德国便开始了独立的调查。可一连过去数月后直至当下,这三个国家都没有对外公布任何的调查结果。

期间,俄罗斯曾向丹麦提出检查管道的建议,表示爆炸现场附近可能残留有爆炸装置碎片,可丹麦却一直含糊其辞,试图阻拦俄罗斯的深度调查。

但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要属美国的态度。

俄罗斯曾呼吁联合国理事会,就北溪管道爆炸事件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可美国却急于站出来反对。

美国指责俄罗斯的做法,是在转移俄乌冲突的注意力,还强调丹麦三国已经在进行公平、客观的调查,不需要浪费联合国的资源了。

这一番操作,真是很难让人不怀疑美国就是该事件的幕后真凶。

图6

毕竟美国的破坏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其作案的动机也是十足的。

因为美国一直觊觎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的份额,美国历届总统都力推向欧洲输入美国能源,获取巨大的经历利益。

但与俄罗斯相比,美国缺少了地理位置优势,想要与其竞争,更是不易。所以明着争不过,那不如暗抢。

2023年2月,美国记者西摩·赫什就北溪事件发布了相关报道,内容劲爆且可信度高。

他表示,幕后黑手正是美国,其联合挪威进行了爆炸行动。

2022年6月,美国趁北约军演之际,在北溪管道附近开展了水下埋炸药的军事演练。

“美国”加之“军事演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是美国制造争端的惯用技俩。

让人意外的是,向来活跃且爱发表评论的西方媒体,在此爆料发布后,竟一致保持沉默。

图7

在美国,也是存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只不过,看你用的是什么石头。亲美的石头,自然会浪花四起;而反美的石头,便会难起波澜。

一个月后,3月7日,《纽约时报》率先为美国发声,表示据美方获得的情报显示,爆炸是由一个“亲乌克兰团体”制造的。

有意思的是,此报道一经发表,众多西方媒体开始跟进报道,纷纷帮美国“洗白”,颇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修复管道迫在眉睫

但相较于继续追查真相,德国国内更倾向于尽快修复管道。

2023年6月,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称,一旦俄罗斯在明年停止输送天然气,德国政府将会对部分工业产能采取措施,缩减甚至是直接关停。

另外,虽然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可对诸如奥地利、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等的欧盟成员国来说,并未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图8

而根据欧盟有关的共享原则,如果其他成员国能源急缺,德国是有救助义务的,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德国的经济也势必会受其影响。因此,修复管道迫在眉睫。

8月28日,萨克森州长克雷奇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管道将会永远无法被修复。

他强调,修复管道对德国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我们至少10年内的能源充足。

此外他还直言:“谁都无法预料今后10年的局势,修复管道只会让德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暂且抛开围绕北溪管道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不说,仅从技术层面上看,修复管道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以水上维修的方式为例,就是将海底破损的管道用重型浮船吊起来,在水上完成焊接后,再放回去。

其实,早在铺设的时候,就是靠浮船将管道一节节沉入海底的,所以水上维修是存在可行性的。可具体实施起来,是相当有难度的。

图9

比如,无法判断管道被海水倒灌的具体情况,如果贸然将管道吊起来,就会造成更多的管道被海水灌入。

修复北溪管道并非没有可能,只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以及时间。

而真正有实力完成这项工程的国家,恐怕也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挪威这几个国家了。

可俄罗斯虽有技术,奈何正深陷俄乌冲突,腹背受敌,想必是有心无力。而美国和挪威更不要说了,本就被爆料是该事件的元凶,又怎会愿意修复。

于是,德国将目光聚焦到了被称为是基建狂魔的中国身上,并提出,由欧盟成员国集资70亿欧元,将修复工程交予中国完成。

为了和我国拉近关系,德国政府近来对华的态度也逐渐友善起来。比如,9月12日,德国宣布,华为等中国企业的5G设备不存在安全隐患,直接打脸美国。

图10

但至于我国会不会承接这个修复项目,那就说不定了,毕竟这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政治地缘问题。

结语

关于北溪事件的真相,或许早已浮出水面,只是有些国家擅长贼喊捉贼,不愿承认罢了。

而修复事宜,也深受其影响,因为凶手不揪出,祸根任然在,祸害必继续。

0 阅读:9

北光体育竞技

简介:享受体育带来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