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由领土、人口、政权等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的。有了领土才能供养一定的人口,而有了人口才能从事生产建立政权。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都是依托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发展起来的。不同国家的人在生活模式、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都或多或少与地理环境差异有关。中国拥有这个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黄河、长江冲击出来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很早就诞生了农耕文明。
中国因此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大古文明也是依托于大江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所形成的这片土地与其他三大古文明比起来有三个最典型的特点:最封闭、最广阔、最艰苦。中国的西面和西南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因此中华文明其实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相比之下其他三大古文明在地理上都是互相连通的。中东两河流域地处交通要道且四周无险可守,因此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人、阿拉伯人等不同的势力所征服。通过西奈半岛与西亚连接的埃及同样无险可守,所以西亚崛起的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一旦扩张起来通常都会捎带手把埃及也给灭了。印度的地理环境比起埃及和中东两河流域要封闭一些:印度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均被大海环绕,北部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从海上征服印度是不可能的,而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征服印度也是不可能的。可看似封闭的印度次大陆却在西北部有着开伯尔山口这个缺口。历史上波斯人、马其顿人、大月氏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一波接一波通过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相比之下正是地理上的封闭性为华夏文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无形的保护。中国的地理环境除了封闭性这个显著特征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广阔性。
中国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但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部却有着广阔的腹地。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再从长江流域一路发展到珠江流域。在这片宽广的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地大物博意味着能供养相对更多的人口。西汉时期中国人口就已突破5000万了。要知道如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人口超过5000万的只有28个。由此可见中国很早就奠定了作为一个大国的体量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除了最封闭、最广阔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最艰苦。尽管中国有大量适宜农耕的肥沃平原,然而中国却地处北半球中纬度自然灾害带和太平洋自然灾害带的交汇点。20世纪80%以上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这两个地带。处于这两大灾害带交汇点的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率最高最严重的国家。这当然是中国地理环境的一大劣势,但正是这种劣势训练了中国人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
一部中国历史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中国由原始部落形态向国家政权形态过渡就肇始于对水患的治理。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间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决口1590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下来每隔一百年左右黄河就会发生一次大的改道,而几乎每次改道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养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很早就学会了如何团结组织起来共度难关。
和中国面积相当的欧洲始终呈现小国林立的状态,而中国却能在数千年间维持大一统的形态结构。东西方之间这种差异性形成的根源恐怕也得追溯到地理环境的差异上。中国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国的农业文明在四大古文明中也许不是最早的,但中国却发展孕育出了全世界最为优秀成熟的农耕文化。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培育出水稻了。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能供养更多人口。
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是我们难以被别人同化的原因之一。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曾历经频繁的改朝换代,而且还曾出现过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这种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可无论蒙古人还是满人在成为中华的统治者后都快速融入到了中华文明的体系当中。近代以来中国曾经历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乱,但古代中国文明的文化精髓仍始终得以保存延续至今。
中国很早就孕育出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不仅奠定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也为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人只有吃饱饭才有余力干别的事。中国由于在世界上率先解决了吃饭问题,所以才能率先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人已能聚集起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大禹治水这样复杂的工程。中国的青铜文明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然而却是全世界最为辉煌灿烂的。
当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蒙昧状态时中国已发展出自己复杂的礼乐文化。距今2000多年前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在政治、货币、文字、道路、度量衡等方方面面的统一。像秦始皇这样让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如此整齐划一在世界上其它地方是不敢想象的。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封建领主割据。当时的欧洲人听说中国皇帝只需要坐在朝堂上点头和摇头就能决定国家大事都觉得像是神话故事一样。
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未曾断绝的延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多元性、高度统一性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特质。除此之外中华文明还有一大特质就是早熟:中国无论是国家政治架构的创立还是科技成就往往在全世界领先几百上千年。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由原始部落形态向国家政权形态过渡,又是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现代数学、物理方面很多定律、公式都以外国人命名,但其实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了这些公式定律。
比如毕达哥拉斯定理早在中国周朝时期就已被提出,只不过我们中国人称其为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就制定了一年为366天的历法。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诞生了《周髀算经》这样的数学著作。英国学者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评价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希腊更早。中国人早在西周初年就提出了关于物质结构的五行说,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化出元气说。
中国发明犁领先世界2200年、发现太阳黑子领先世界2000年、发明铸铁技术领先世界1900年、开采天然气领先世界1900年、发明悬索桥梁领先世界1800年、发明造纸术领先世界1400年、发明炼钢法领先世界130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领先世界约1000年......中国古人的四大发明甚至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曾对此评价道:“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地动仪、活字印刷每一项科学成就拿出来都绝不比西方差。中国历史上诞生了无数科学巨匠:数学方面有刘徽、祖冲之;物理方面有墨子;农学方面有贾思勰;医学方面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天文方面有张衡......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就认为中国在1644年以前农业生产力、工业创新、科技成就、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生活水平无不领先于全世界。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确实是一个极为早熟的文明。此外中华文明还有一大特征就是非宗教性。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是排斥宗教的。事实上中国有很多种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有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有从中东传来的伊斯兰教,还有从欧洲传来的基督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民有信仰自由的权利。中国不排斥宗教本身也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开放性。
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非但没受到排斥,反而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如今汉传佛教在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地区与汉字、儒学等一同被视为标志。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由此可见一斑。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从不排斥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内核却始终是世俗性的。在中国从没任何一种宗教能获得全民普遍信仰。
在中国你可以信道教、信佛教、信伊斯兰教、信基督教还可以选择不信教。像西方国家、中东国家那种全国八九成以上人口都信同一种宗教的现象在中国从未存在过。中国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宗教,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其实秉承的是实用主义。中国人其实是有信仰的,只是我们的信仰不同于其他国家那种宗教信仰。中国人信的是实用主义。中国人所关注的是现实生活,而不是某种超自然超世俗的宗教理论。
像布鲁诺那样因为宣传地球围绕太阳转就被教会烧死的事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中国人即使不相信布鲁诺的说法也不会为了某种宗教理论摧残活生生的人命。宗教国家的人可能会相信人生活的意义在于荣耀上帝,但中国人认为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使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尽可能对国家社会有益。中国人这种家国天下情怀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实用主义信仰。
事实上这种实用主义信仰使中国得以避免一些宗教国家常见的那种民族教派冲突。从中世纪到现代因为宗教冲突引发的战争数不胜数。即使在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分支也存在矛盾:基督教内部有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之争;伊斯兰教内部有逊尼派、什叶派之争。印巴冲突、两伊战争、巴以冲突背后基本上都有种族教派矛盾的因素。反观我们中国人就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烦恼。
中国人本质上是信奉实用主义的,但中国人又并不排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往往会与本土文化融合。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如今美国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亚裔各族群之间依然泾渭分明,然而中国各民族之间却能实现大团结。这是因为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在自然融合,而美国的各族群是在不到两百年时间里强行捆绑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