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女放学回来,进门大笑着告诉我,今天做选择ABCD正确答案的一道道德法治题,其中一个选项为:“如果有人不尊重我,就殴打他”。我听了也大笑不止!不难明白,这种试题的选项必有一个正确,而且肯定是初中孩子能够理解并遵守的,例如“如果有人不尊重我,就和他讲道理”。没有哪个孩子会选择“殴打他”,除非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武力教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试题选项?这就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本质: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为了完成功利性筛选,对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就能理解并且形成一定见解的知识,还是要进行反复大量的枯燥性练习,还是要编制成花样繁多的题型进行专业性的考查,结果直接导致基础教育学习负担过重。不难想象,简单试题经常做也需要占用大量时间;至于复杂试题,不但需要教师反复讲解,更需要学生反复操练。此外,选项简单拉不开考生成绩,需要进行更复杂的设计,于是就容易出现上面所举硬性拼湊的试题,更可能出现偏题怪题。

关键问题在于,通过这道让人简单到发笑的试题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学生既然已经懂得“如果有人不尊重我,就和他讲道理,或者向教师反映,或者暂时不予理睬”等正确作法,为什么还要编制成试题考他?当然也可能变成改错题型、填空题型等。例如英语在阅读中能够理解并且不影响实际阅读的语法知识,却还要编制成不同试题进行练习和考查,结果导致阅读能力培养变成了对语法知识的培养。
事实表明,在经过一定的介绍性讲解之后,没有哪个学生在阅读中不理解“is am are”的区别,读不懂I am a teacher.He is a teacher.They are teachers.的意思。语文亦如此,对字词语法知识只要了解后不影响阅读即可,没必要编制成专门的试题进行反复练习和考查,包括对文学作品,最好多阅读、多理解,而不必要反复背诵。这几乎体现在基础教育所有人文学科上。这些知识的练习和考查,其实都属于专业学习阶段的方法和任务。

一句话: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把大量不必要进行反复操练的知识或者道理、原理等,编制成花样繁多的考试题型进行训练,既是加重学习负担的主因,也使学生失去了在广泛大量了解知识的前提下发展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这已经明显成为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参与国际人才激烈竞争、实现十年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巨大障碍,不及时解决,将可能是历史的罪过!加快推进以有限知识记忆考查为核心的传统基础教育向以无限知识了解自洽为核心的现代基础教育转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