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仅用六天便打垮了阿拉伯联军,夺取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等6.5万平方公里土地,以色列的领土达到史上最大范围。其中,西奈半岛是此次战争中取得的最大战果,假如能长期占领,那么以色列将与埃及共享苏伊士运河,对阿拉伯国家将是一记沉重打击。

如何才能守住西奈半岛呢?以色列虽然赢得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但国内动员力量已经达到极限,实力与阿拉伯联军仍然悬殊巨大。西奈半岛西岸海岸线全长近300公里,处处都是突破点,靠以色列的力量是不足以全面防御的。以色列参谋长哈依姆·巴列夫提议打造一条国防线,只要把阿拉伯联军挡在运河中,以色列就能凭借空中优势长期守住西奈半岛。

这一方案遭到拉宾、达扬、沙龙等军方要员的一致反对,但哈依姆·巴列夫却力排众议,坚持要打造这条国防线。他的设想是,沿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三条平行的防御工事,三条防御线互成体系,间隔不超过20公里,可实现快速增援,由设在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之间的夏杰拉指挥所统一指挥。

1969年,由巴列夫主导的国防线工程开始建设,用了三年时间、耗资三亿美元终于建成,全长176公里、纵深30公里,防御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第一条防线与苏伊士运河河堤为一体,河堤下埋设油管,可喷射汽油形成火墙,地面部分最前沿是25米厚的沙堤,沙堤后分布着36个永久性工事,配合阵地前的铁丝网和地雷阵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第二、第三道防线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由22个碉堡群、30多个大型据点和200多个地下火力点构成,夏杰拉指挥部就位于两条防线中间的一个反斜面背后地下,顶部以钢筋、水泥和装在铁丝网中的石块砌成,地表部分没有任何人工痕迹,根本看不出下面有一个地下指挥所。

1972年,这条以巴列夫命名的大型国防工程主体部分完工,巴列夫对前来视察的国防部长达扬等人夸口,“这是一条毫无纰漏的防线”。巴列夫最得意的地方是第一道防线前的沙堤,他用中东地区最常见的沙子作为防御工事,沙子具有流动性,炮击、爆破都大打折扣,而要想攻入第一道防线内部,沙堤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巴列夫自认为这一个巧妙而伟大的设计,至少为以色列省下数千万美金的经费,堪称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典范。
无数次教训证明,用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只是权宜之计,这种小聪明式的思维用在国家安全上简直就是一场灾难。1973年,不甘心失败的埃及纠集叙利亚,对西奈半岛制定了一个周密的突袭计划。在突袭之前,埃及做了充分准备,接受了来自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摩洛哥、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西亚、乌干达、古巴等十多个国家的军事援助,埃叙联军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突破巴列夫防线。

1971年,一名埃及工程兵从水中得到灵感,提出用高压水枪喷射沙堤的办法。实验表明,一立方米的高压水就能冲掉等量的沙子,效率比爆破和推土机要高数倍不止,而且巴列夫防线紧邻苏伊士湾,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这一方案被埃及军方采纳,并立即从欧洲进口了450台高压水泵。

1973年10月6日,突袭正式开始,8000名埃及军队敢死队乘坐橡皮艇渡过苏伊士运河,迅速组装好喷射设备,仅用6小时便攻破了沙堤,清理出60多条通道。早已做好准备的埃叙联军部队立即出动,20分钟内就摧毁了西奈半岛90%以上的工事,整个巴列夫防线在9小时内便土崩瓦解。

战后复盘整个突袭行动,埃叙联军在突袭前就做好了充分准备,集结了1000多架作战飞机、4000多辆坦克、57万名士兵,力量远远超过以色列,而以色列在战前对巴列夫防线定位不清,究竟是把它作为预警系统,还是正规的防御体系,正是由于界限模糊不清,从而影响到了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上的整体防御布局。如果不是美军紧急启动了“五分钱救援”行动,埃叙联军又在进攻中犯下重大战略性失误,以色列很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险些给以色列带来灭顶之灾的巴列夫防线直接责任人巴列夫在战争结束后就淡出军界,一直到1990年才复出,担任议会国防与外交事务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