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强国之路的思考,藏在这张游历路线图里……

凤凰卫视 2024-10-30 17:00:59

美国旧金山有着全美最大的华人社区。18世纪中期,华人们漂洋过海,追寻这片淘金热土。

1903年,一位青年首次来到这里,他个子不高,操着浓重的乡音,然而,他的出现却在当地华人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前来车站迎接他的华侨足有数百人之多,场面隆重而热烈。

这位刚满30岁的年轻人就是梁启超。此时的他,正开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梁启超《三十自述》

生于不平凡的年代,似乎也注定了梁启超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1890年盛夏,梁启超迎来了命运一次重大转折,改变他一生的引路人出现了。

已经高中举人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拜访了康有为。

“余以少年科第沾沾自喜,(南海)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梁启超《三十自述》

《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

“这个时候对这个青年人,尤其有一定家国情怀的,对当前国家危亡很关心的这样一个青年,非常震撼,梁启超突然间明白真正的学问在这儿。他那时候就归顺了康有为,他把学海堂辞了,就跑到这来念书来了。”

康有为让梁启超的格局和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而让他再度大开眼界的却是一本书。

《瀛寰志略》中的世界地图

《瀛寰志略》是中国第一本世界史地志。书中概览了地球东西半球的概况,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前所未有地介绍了英美等国的议会制度,可谓国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尝试。

中华书局 副总编辑

俞国林

“康有为评价这本书,‘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后来看到了之后,他说我在上海始见《瀛寰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

一个全新的通向辽远世界的大门,在年轻的梁启超眼前缓缓打开。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没落清帝国的惨败让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

国难当头,21岁的梁启超满腔愤懑,只化为一个强烈的愿望,维新变法以求救国。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心想要变革的梁启超遭遇了重大打击。挚友牺牲,变法失败,他不得不离开祖国,流亡日本。

梁启超自己也未曾料到与故土的这一别,竟是整整14年。

19世纪初的日本,西方列强的入侵让这个国家深陷囹圄,明治天皇决定变法维新,日本迅速进入近现代强国之列。

初到异国的梁启超面对日本展现出的欣欣国力感到异常震惊。他迫切地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天朝帝国的追随者,变成不可小觑的东亚力量?

然而,苦苦寻求答案的梁启超,却被一个难关给困住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晓虹

“梁启超面临学习日语的问题,他学的时候也是要有方法的。他以一天一夜时间,编成了《和文汉读法》,这个书是梁启超参与编写的日语教材,后来很受欢迎。”

到日本仅仅半年,梁启超就可以阅读日文书籍,借由日本翻译的西方著作,梁启超迅速地接触到西方的最新思潮。

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些知识传递回国,还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

一时间,文学、民主、阶级等众多新鲜的词汇在华夏大地蜂拥而至,遍地开花。

很快,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语,“中华民族”横空出世。

《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民族认同的一个核心。”

清华大学国学院 院长

陈 来

“也就是更说明,中华民族突出的不是血缘,不是肤色,是文化。”

日本的经历,让梁启超对西方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对新大陆心生向往,迫切渴望去一探究竟。

很快,机会降临了。1899年,梁启超受美洲华侨之邀决定游历美洲,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美洲之行却并不顺利。

原来,清政府得知梁启超要到访美洲十分震惊,曾发电报要求驻美公使伍廷芳严加防范,无奈之下,梁启超只能另谋他法。

梁启超的护照

1899年12月30日,檀香山正埠,同一天的《夏威夷星报》刊登抵埠贵客名单,从“香港丸”邮船下来的有两名日本头等舱旅客,其中一名叫作“柏原文次郎”。

从船上下来的“柏原文次郎”不是别人,正是梁启超。

这个以假换真的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躲避清政府的控制,梁启超只得假借好友的护照掩饰身份。

但是没想到的是,到了檀香山情况并没有好转,他的行动仍然受限,这一待就是7个月。

梁启超自己也没有想到,直到3年之后,他才重新踏上美洲的土地。

“美利伴(墨尔本)人之热闹,非为中国也,乃为乡谊(皆四邑人)耳。”

——梁启超写给康有为的信

梁启超信中的“四邑人”,均来自故乡。这一次,梁启超正是在家乡华侨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登上美洲大陆。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院长 刘进

“在北美地区,五邑人占到当地华人80%左右,梁启超就是当时古冈州人,或者是四邑人,也就是今天说的五邑人。五邑人听到家乡人来了,又是在救国救民搞维新会,所以对他就很支持,给他捐款,到哪请他演讲,所以他的事业就推动得比较顺利”。

家乡华侨成为梁启超寻求救国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梁启超终于有机会对美洲开始一场深入而深刻的社会调研。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院长 刘进

“梁启超到了海外以后在思考,中国,中华民族,跟世界的关系,游历美洲之后梁启超打消了对新大陆的种种幻想,他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呢?”

1918年,一战结束,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浩劫,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胜利后,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中国获得出席巴黎和会的机会,时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前往。

回国多年的梁启超不顾病痛,决定以民间观察员的身份,亲自去巴黎看一看。

“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申)诉伸(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

——《饮冰室合集·专集》

这一次,梁启超在海上整整走了45天,但他万万没想到,巴黎和会的实质竟然是列强的一场分赃大会。日本不但在和会上排斥中国,作为战胜国与会,甚至还要求英美法同意把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转给日本。

刚到巴黎的梁启超得知这一消息,无比愤怒,他第一时间向国内如实相告。

在报纸上公布的梁启超电报全文

中华书局 副总编辑

俞国林

“在1919年4月30日,梁启超给林长民发了个电报,说英法政府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林长民在5月2日,在北京的《晨报》把梁任公的电报全文进行了公布。”

《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

“林长民他们拿着电报就到北大找蔡元培,本来北大就已经决定,不是4日要游行,好像是7日要游行,那么就提前到4日就开始游行了。就是梁启超一下点燃了五四运动这样一个烈火。”

当五四运动打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大门,梁启超此刻已目标笃定,归国之后他将潜心教育事业,培植国民根基。

在游记《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提出救国与文化建设的基本主张,这也成为他余生十年追求的目标。

“拿西洋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欧游心影录》

清华大学国学院 院长

陈 来

“梁启超真正意识到,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它的优秀的,有特长的地方,后来他到清华讲儒家哲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梁启超游历路线图

怀抱理想与热望,穿越三大洋,游历四大洲,梁启超倾其一生都在擘画他心中的济世蓝图。

申报馆

十九世纪末的四马路上风云际会。这里是上海最具烟火气,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可是在声色流动之中,却并存一处与众不同之地。

在这条总长不过1543米的马路上,竟然开设了100多家私营的书报馆。活跃在上海的有志青年们,已经全情投身到了一场搅动时代的维新风潮中。

梁启超,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舆论先锋。是什么机缘让梁启超选择了用舆论作武器,投身报业呢?

10月30日至11月3日

纪录大时代《梁启超》

五集连播,敬请观看

制作人:唐大麦

编导:陈阜东

编辑:王鼎尧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