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早已褪去浮华,将张扬的欲望炼成沉甸甸的底气。他们不炫人脉、不显学识、不露财富,只因深谙一个道理——真正的分量,都沉默的里。

北宋名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权贵纷纷表示可以在书中留名。他严词拒绝:“史书非功德碑,留名者当以事功论。”甚至与其挚友苏轼的交往,也仅以书信探讨学问,从未借其名声自抬身价。
司马光的克制源于对人性的洞察——人脉的本质是“信”,而非“势”。他明白:借他人光环镀金,终会随光环黯淡而失色。也更清楚低调方能长久,不把朋友当资源炫耀,反而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战国策》里曾经说过:“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势交者,势倾则绝。”现代生活也如此,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商人巴结一些有权势的人,但是当对方一旦失去权势,自己也可能跟着倒霉。

慧能是禅宗六祖,他出身贫寒,不识字,但对佛法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在弘法过程中,从不炫耀自己的智慧和学识,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信众讲解佛法。例如,他以 “风动幡动” 的典故,向弟子们阐释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的道理,让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慧能大师的低调教法,使禅宗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了无数人。
学问的深度不需要用术语堆砌证明。化繁为简才是境界,比如懂《易经》不是通透,能用老农听得懂的话讲《易经》,才是真通透。
有教授回乡用方言给村民讲量子物理:“宇宙大爆炸?就像咱村蒸馍馍,面团嘭一下胀开!”也有教授讲座时满口术语,人们反应听不懂后却恼羞成怒:“对牛弹琴!”
炫耀别人听不懂的东西不是厉害,而是在掩饰自己的自卑和虚荣。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巨富,通过海外贸易等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生活奢华,据说家中的房屋、园林极尽奢华之能事。明朝建立后,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还想犒劳军队。但朱元璋认为他是在炫耀财富、收买人心,有谋反之心,欲杀之,后经马皇后劝谏,将其流放至云南。沈万三最终客死他乡,其家族也逐渐衰落。
藏富是一种智慧,因为露富如同黑夜举火把,招来的未必是同伴。
《道德经》也曾警告世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韩非子・说难》里面有这一句话: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意思是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谈论它以致泄露导致失败。
有的人要升职了,要涨工资了,就迫不及待告诉身边人,殊不知,这一举动可能不但没有引起大家对他的祝贺,反而引发嫉妒,然后做一些损害他利益的事情,比如向公司举报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从而使升职无望。
《道德经》里说:“光而不耀。”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财富藏起来。

《格言联璧》云:“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走过山川湖海的人终会懂得,人脉会散,学识会旧,财富会流,唯沉默的厚德,才是永恒的金钟罩。
关于低调和沉默,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