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赐名 “神威大将军” 的是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原型是欧洲在 1600 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
其设计先进,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形炮耳,可调节射角,还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计算弹道,精度较高。
明末,崇祯皇帝为防范清军,命令徐光启向澳门购炮。

澳门卜加劳铸炮厂派出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炮手及工匠护送 10 门大炮进京,其中 6 门于 1630 年运抵北京。
经试炮成功后,崇祯帝命将其设炮于都城要塞,精选将士习西洋点放法,并赐炮名 “神威大将军”。

红夷大炮
来源:
1621 年,明朝钦差大臣往澳门从葡萄牙人那里购得了 26 门 “红夷大炮”。
此外,明军在与荷兰人的冲突中也缴获过少量红夷大炮。
特点:
红夷大炮是前装滑膛炮,口径大多在 100 毫米以上,多系铁炮,也有铜制,重量从 70 斤至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较大,可达数斤至十数斤。

应用:
明朝将部分红夷大炮调往东北前线的山海关和宁远,用于对抗后金,在宁远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皇太极的攻势曾被红夷大炮击退。
明朝还在紫禁城旁设立铸炮厂,在传教士汤若望的帮助下仿制红夷大炮。
立下战功:
崇祯帝赐名 “神威大将军” 的红夷大炮在明末的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战功主要体现在明朝对抗后金(清)的战争中,具体如下:

宁远之战:
1626 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精兵 13 万进攻宁远。
袁崇焕率领明军凭借红夷大炮等火器拼死抵御。
红夷大炮威力巨大,“火星所及,无不糜烂”,给后金军造成重大损失,努尔哈赤也在此次战役中受伤,不久后去世。
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打破了后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军心复振,朝野欢呼。
宁锦之战:
1627 年,皇太极再次发兵进攻宁远、锦州等地,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凭借红夷大炮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取得宁锦大捷。

崇祯帝赐名 “神威大将军” 后,这些大炮在京城的防御以及后续可能的军事行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让清军在进攻北京时有所忌惮。
不过,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仅靠先进的武器难以扭转整个战局。

最终,明朝还是走向了灭亡,但红夷大炮在明末战争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军南下的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朝建立后,红夷大炮也被清军大量仿制和使用,并在清军统一全国的战争以及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雅克萨之役、平定噶尔丹叛乱等战役中立下不少功勋。

但这些战功是清朝时期红夷大炮(此时已改称红衣大炮)所立,与崇祯帝赐名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