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还在迷恋“分数至上”、“补课至上”的当下,重视阅读、打造亲子共读环境的观念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和实践,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实现阅读领域的“登堂入室”,家长们纷纷加入到“亲子共读”大军。
01 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亲子共读"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共同阅读活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
从狭义上来讲,“亲子共读”是指选择一定的阅读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家长与孩子相互间开展共同阅读与沟通,共同分享读书乐趣。
家长若能陪孩子一起阅读,那么,孩子在家长的引导和互动下,不但能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习能力,还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得到那份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亲子共读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进行大量的阅读,并通过亲子共读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激发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唤醒孩子身上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探索能力等。
02 家长该怎么样指导孩子亲子共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参与亲子共读活动;而且不同孩子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家长也要在指导方法上尽量凸显出为孩子量身定做的原则。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识字,不能独自阅读书籍,这个时候主要是由父母来陪读,亲子共读是最理想的方式。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才是打开亲子共读的正确方式。孩子在和父母共度亲子阅读的时光中,自然而然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也就成功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想象力往往更为丰富,他们通过阅读感受到的意境和想象和大人也不同,家长应当正视这些差异性。
因此,和孩子涂鸦的道理相似,若非特别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父母尽量不要轻易否决孩子的阅读见解,既破坏孩子的阅读意境和想象力,又影响到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父母在亲子共读中还可引导孩子讨论所读的书,和孩子交流读书的情况,哪怕是为孩子读上一首小诗、一段文字, 坚持到一定程度,都能使孩子的阅读思维、气质涵养和读书品位等逐步得到提升,实现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激活孩子的灵魂、提升孩子的专注力等目的。
03 在亲子共读中要避开哪些“雷区”“雷区”一:亲子共读就是帮孩子识字
很多家长会认为,亲子共读就是为了识字。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也是家长最容易踩的“雷区”之一。
亲子共读并不是识字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读书意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满足孩子的阅读快乐等。
不少家长把绘本当作孩子的识字手册了。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曾有一位妈妈陪孩子看绘本,这本是一段感受绘本中故事的美好“旅程”,却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堂”,妈妈一个字一个字指着绘本上的字教孩子认字,眼里根本就没有绘本上精美的画面,孩子则一脸懵逼地看着一个个汉字,或许他在怀疑人生:难道这就是我要的读书?
这时候的孩子大都对抽象的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把读书当作识字课,只会让孩子对阅读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害怕,完全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还谈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识字和学说话一样,是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事,当孩子对书产生了兴趣,并随着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探索书中未知的领域,他自然就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欲求。
“雷区”二:阅读就是读懂情节
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孩子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他感兴趣的是书中那一幅幅自己喜欢的画面。所以,在阅读起步阶段,父母和孩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可以不按故事情节来讲,只要讲孩子喜欢的画面就好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的阅读的关注点和重心必然会变成文字类的。
“雷区”三: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只按父母的意愿选书
如何选书,对家长而言是一件蛮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家长常常选那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却很少会主动征询孩子的意见,不关注孩子是否感兴趣,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阅读缺乏好感。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书时,千万不能成人化、功利化,一定要兼顾到孩子的兴趣。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 给孩子提供适合他年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书目。
当然,过犹不及,我们还要避免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一昧迎合孩子的需要,缺乏必要的引导,挑选了一些品位不高、并不适合孩子成长的图书,如一些充满血腥暴力的卡通漫画等。折中做法是,阅读书籍可以一部分由家长选择,一部分交给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的阅读爱好既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也需要得到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如一些获奖的国内外优秀儿童读物、中华传统经典读物等等,都可以逐步通过亲子共读来引发孩子的共鸣,让孩子喜欢上这些优秀的读物。
“雷区”四:把亲子共读变得功利化
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带着任务趣完成阅读,比如看完要写读后感、识记书中的优美词句等等,却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此举大大增加了孩子的阅读负担,失去了亲子共读本来的意义,这样就很难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让亲子共读回归“阅读”本源才更重要,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目的的阅读才会真正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如果能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事情,那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雷区”五::把亲子共读当成了妈妈的事
不少家长把亲子共读这件本应由爸爸妈妈共同承担的事当成了妈妈一个人的事,实际上,亲子共读应该是爸爸妈妈共同主导和参与的一件教育活动。
根据相关调查,六成多的家庭主要是由妈妈陪着孩子们阅读,而由爸爸主导的亲子共读家庭所占比例并不高。
其实,爸爸与妈妈的阅读方式各自具有特点,互相不能替代,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爸爸如能够参与到亲子共读中来,将会更加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
“雷区”六:以听故事音频或看电子读物代替亲子共读
随着手机和智能音箱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再加上有些家长担心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或没有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就用有声读物App来代替自己给孩子读书。
一些好的有声读物App确实不错,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这点要大大好过于电视或平板,但不管有声读物App如何好,都不能完全代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父母的声音或许比不上有声读物的字正腔圆,但父母为孩子读故事的声音是有温度的,这点不是有声读物所能比的。
孩子若在经年累月中习惯了有声读物,就会慢慢削弱对纸质读物的兴趣。所以,有声读物App不能完全代替亲子共读中的父母角色,但可以作为孩子阅读的一个重要补充。
父母每天在睡前故事和孩子一起读一本好书,让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那种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任何学习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雷区”七:孩子读书和父母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良师和益友,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藏着孩子的未来,那种认为孩子读书和父母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的想法,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
有热爱读书的父母,才有热爱读书的孩子。
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一个家庭如果缺了书房,或可以读书的空间,那么无论家中有着多么高档的家具,有着多么奢华的装修,都会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一间书房,一张书桌,再加上一对热爱读书的父母,就是一位好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要让孩子爰上书,父母首先就要爰读书,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导方式和一道风景,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人品位。
让孩子爰上读书,其实就这么简单,潜移默化、以身作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要避免以上七个“雷区”,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真正需要!让阅读为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