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零下22°”“空气稀薄”“一般人过此头晕心跳”“人马呼吸困难”……这会是怎样一个地方?
这些文字出自新中国第一张纯手工绘制的青藏路线图,而绘制这张图,正是为了走进这个地方——青藏高原。
从茶卡盐湖出发一路向西,记者来到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莫河骆驼场,正是这里,见证了一段跨越世界屋脊的传奇。驼场的前身青藏驼队,历史上三次进藏,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这是陈列在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的1951年绘制的青藏路线图。新华社发
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西藏运输总队。11月,由数千名驼工和2.8万峰骆驼组成的驼队从青海香日德出发,历经54天,徒步1438公里,将近100万斤粮食运抵西藏。而损失是惨重的,顺利返回的骆驼不足10分之一。
修路的想法在时任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的心里扎下了根。
1954年5月,在国家号召下,1200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与解放军战士、各族群众、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筑路大军,用7个月零4天,打通了青藏公路,自此,进藏的声声驼铃成了历史。
11月27日,车辆行驶在青藏公路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70年过去,我们重走青藏公路。在这片土地上,还是一样稀薄的空气,一样极寒的温度,人一样会心跳加速,而不同的是,这段“天路”已成为坦途。
第一张青藏路线图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妥善保管,70年前的西藏运输总队也早已成为历史,随着青藏高原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完善,城市也更加现代化。今天,青藏公路上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