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帛书与竹(木)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宛如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知识与文明,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一、帛书的艺术特征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我国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是长沙子弹库楚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
(1)帛书的书法艺术特点
▶字体风格:书的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
▶笔法特点: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艺术价值:帛书的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马王堆帛书
(2)楚帛书解析
楚帛书又被称作楚缯书,其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个怪异的神像,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
楚帛书
帛书的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包含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风俗以及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战国 楚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摹本
二、竹(木)简
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牍的统称。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而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则称为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竹(木)简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帛书和竹(木)简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在东汉时期,纸张已经开始逐渐取代帛书和竹(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到了魏晋时期,帛书和竹(木)简已经基本绝迹。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
竹(木)简文化的璀璨代表:
著名的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都是竹(木)简的代表。
睡虎地秦简:于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秦代古墓,共1155枚(另有残片80片)。内容丰富,包括法律条文、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为研究秦代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睡虎地秦简(局部)
居延汉简是1930年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典籍成员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甘肃省境内的额济纳河流域古遗址上开采出的汉代文物。该次考察采集到总计上万枚简牍,包含了大量的边塞军事、行政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记录,是了解汉代边疆地区的重要实物资料。
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