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国家同样有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比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然注定的。没哪个国家能选择本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但地理环境其实并没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国家的地理环境都是优势与劣势共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阿尔巴尼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的一个偏远山地小国。该国在上个世纪曾一度被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
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只有2.87万平方公里。该国领土面积较为狭小,人口数量也一直相对有限。这个扼守着亚得里亚海入口的国家却颇具地缘战略价值。阿尔巴尼亚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该国矿产资源种类也较多:有石油、天然气、沥青、褐煤、石灰石、铬、铜、镍等。阿尔巴尼亚已探明石油储量约4.3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81.6亿立方米、煤矿储量约7.94亿吨、铬矿储量约3690万吨、铜矿储量约2419万吨......
这既是阿尔巴尼亚的幸运,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国家的不幸。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本来是好事,但这也往往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觊觎之心。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可没少被外部强权占领:从早期的罗马帝国到之后的保加利亚帝国、塞尔维亚帝国、威尼斯共和国都曾先后统治过阿尔巴尼亚。从十五世纪起阿尔巴尼亚又长期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阿尔巴尼亚人曾奋勇反抗强敌入侵,但这些反抗大多都以被瓦解被镇压告终。
阿尔巴尼亚在近代以前很少建有本土独立的政权。直到1912年阿尔巴尼亚才形成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又被奥、意、法等国军队占领。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又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等到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又入侵并控制了阿尔巴尼亚。1944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使这个国家重新赢得了民族独立。
1944年以前的阿尔巴尼亚历史可以说就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史。战争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尽管阿尔巴尼亚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然而其地缘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劣势:多山的地形使得修桥修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变得颇为困难。长期以来阿尔巴尼亚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其实始终如一日稳定的穷。干旱的气候使阿尔巴尼亚农业长期难以做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也始终没发展出什么工业基础。
阿尔巴尼亚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欧洲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带。当其他欧洲国家经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时阿尔巴尼亚却在一种闭塞的环境中与这一切失之交臂。直到20世纪阿尔巴尼亚才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但没过几年又被卷入到欧洲列强的战争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阿尔巴尼亚才开始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下开始实行农业和工业改革。这时阿尔巴尼亚的地缘环境反而变得空前好转了。
阿尔巴尼亚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劣势则是这样的环境往往引起大国的觊觎进而入侵。不过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在这种格局下阿尔巴尼亚作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得到了老大哥的庇护。这确保了阿尔巴尼亚不会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入侵。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处于一种相对超脱的状态。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虽能得到苏联的庇护,但另一方面也得接受这位老大哥的控制。1956年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的十月事件以及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老大哥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矛盾的体现。阿尔巴尼亚却不存在这样的困扰。阿尔巴尼亚的邻国南斯拉夫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却并未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一直秉承着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原则游走于冷战两大阵营之间。
南斯拉夫的存在将阿尔巴尼亚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隔离开来。苏联要干涉阿尔巴尼亚远没干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那么容易。阿尔巴尼亚事实上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孤悬于外的一块飞地。阿尔巴尼亚既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得到苏联的庇护和援助,又能最大程度摒弃苏联的干预保持自身独立性。阿尔巴尼亚其实完全可以像南斯拉夫那样在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
阿尔巴尼亚不仅可以在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而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可以保持平衡外交。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迫于苏联的压力不敢支持中国,但处于超脱地位的阿尔巴尼亚就完全可以在中苏之间保持平衡外交。在这种背景下中、苏两国争相援助阿尔巴尼亚:苏联帮助阿尔巴尼亚修建铁路、原料冶炼厂、火力发电站;中国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水电站、道路、桥梁,还提供了农业贷款、教育援助及医疗援助。
冷战时期这个被誉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国家其实基本上就是靠苏联和中国的援助在过日子。阿尔巴尼亚不思改善升级本国产业体系,只是想一味靠苏联和中国的援助过日子。靠援助过日子的阿尔巴尼亚还要挑肥拣瘦。如果觉得援助力度不够还要闹小脾气。到后来阿尔巴尼亚索性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居。这时的阿尔巴尼亚既瞧不上苏联也瞧不上中国。此时阿尔巴尼亚开始在外交上奉行激进的既反美又反苏策略。
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同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领土纠纷。这种四面树敌的做法导致阿尔巴尼亚国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出于对外敌入侵的担心就拼命修碉堡。一时间这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遍布大大小小数十万座碉堡。据说这些碉堡的总耗资达1.75亿美元以上。当地人认为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
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导致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在离开苏联和中国的援助后阿尔巴尼亚迅速被打回原形。这个粮食不能自给又缺乏工业基础的国家高度依赖外国商品。阿尔巴尼亚基本上没什么自主商品生产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也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发生了政治剧变。在此之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仍没设法提振本国生产能力,反而觉得购买外国商品能缓解物资紧缺促进本国发展。
阿尔巴尼亚转型过程中法制并不完善。大量国有企业转型成为私人企业的过程发生了诸多非法侵占的行为。转型后大量民间公司和中小企业开始无休止贷款。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非法放贷、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金钱和欲望充斥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政府官员收受犯罪分子的好处为其充当保护伞导致官商勾结等贪腐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企业开始通过财务造假的方式以高额利益作为诱惑这样的传销手段非法吸纳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些企业并没把吸纳的资金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公司领导层的奢侈享受挥霍。这样到了该还钱的时候自然就还不上了。当时阿尔巴尼亚三大银行的坏账率都突破了50%。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人为获得高额回报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房子。阿尔巴尼亚政府却对此不闻不问。
1996年定时炸弹终于暴雷了。这一年很多投资机构开始圈钱跑路。阿尔巴尼亚全国2/3的人口在这次传销骗局中失去了毕生的积蓄。失去血汗钱的老百姓开始上街游行示威。这样的游行示威又逐渐演变成为暴乱。在这场暴乱中不少人失去了生命,很多店铺被打砸抢。这极大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从1997年以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就始终发展得十分缓慢。阿尔巴尼亚一度沦为欧洲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