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幼儿园的教师以及家长们都能发现,有些小朋友真的很“戏精”,一会儿是精灵国的小精灵,一会儿可以是森林国的王子公主,在转身又变成家中的爸爸妈妈,还会变身成医院的医生,有时候还能变成小动物。手里的香蕉能变成他们手里的手枪或者是电话,有的成人看到孩子这么爱演,难道这是孩子的演艺天赋?长大以后可以送孩子去演戏?又或者有的家长还会担心,孩子这么戏精会不会分不清现实与虚构?
担心这些的可以了解一下,爱扮演、爱过家家其实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游戏方式——扮演型游戏(Pretend Play 又可以译为假装游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解释:扮演是人类一个特有的行为,它和人类的假设与虚构能力息息相关。假装游戏能给孩子一个安全控件,锻炼大脑的想象力。
从一岁开始就学会了这种游戏,直到5-6岁达到高峰,之后会随着学习的压力增加玩的时间减少。游戏的内容会因为孩子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情节也可以是幻想中的人物或者动物。就像前面提到的小朋友会扮演一些角色,或者会使用一些日常物品(客体)作为代替物(象征物),来扮演一些故事,所以又可以被称为“想象游戏”、“戏剧游戏”,从孩子的角度,“假装游戏”中所涉及的叙事、情节,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假装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们需要通过想象、构思,并将素材进行组织分析,通过语言和动作将情节表达出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这些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假装游戏可以为孩子提供语言表达的环境,首先在规划游戏之前,孩子们就需要商量、协商角色的分配和情节的进行,在游戏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对话,即便不是多人的扮演游戏,有许多孩子有自己“想象中的伙伴”,也能进行对话,虽然在家长眼中是自言自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爱玩“假装游戏”共情能力更强
假装游戏中有一类是“想象中的伙伴”。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Marjorie Taylor发现,66%的幼儿园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伙伴。这个伙伴有的是精灵,有的是小女孩,有的还可以是长满斑点的恐龙等等,而且Taylor发现这些有“想象中伙伴”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并且判断他人想法的时候能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