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初年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很有意思的叛乱,史称‘杨文干谋反事件’。
这个叫杨文干的人,是当时唐朝的庆州都督。这里的庆州,指的是今天甘肃庆阳市附近地区。杨文干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谋反。但十分可笑的是,在其正式谋反之后,仅仅才过了几天,就被他麾下的人干掉,然后平息了叛乱。
不过,这次叛乱虽然很快就被平息,但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随着杨文干的死而结束。反倒成了撕裂整个唐朝高层的一个契机,最后导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那么,这场短暂的谋反事件,到底是怎样的?又为何会成为李世民、李建成兄弟,彻底翻脸的一个契机呢?
1.事出有因
要想解释杨文干事件前因后果,我们首先得来回顾一下,这次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好大喜功,修造大运河、三征高丽,导致底层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在这种局面下,很多隋朝高层贵族,眼见隋朝已是摇摇欲坠,便开始各自准备反隋。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四个月之后,李渊率军攻入长安。李渊攻入长安之后,先是扶持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身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但就在这之后不久,江都那边就发生了兵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
杨广一死,李渊再没了顾忌,逼迫代王杨侑禅位给自己。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唐,唐朝正式建立。
唐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能够控制的地域还仅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隋末众多割据势力当中,只能算是比较强的一个。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唐军开始南征北战,逐渐扫平群雄,统一天下。
在这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因为李渊开国之后,作为皇帝,肯定不适合常年率军亲征。而太子李建成,因为已经是太子的缘故,也不适合常年出征在外。如此一来,作为二儿子的李世民,自然就成了领兵的首选人物。一来,李世民作为儿子,肯定能让李渊极为放心;二来李世民本人能力也极强,领兵打仗不在话下。
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李世民先后带兵打败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诸多割据势力。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唐朝长江以北,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但如此一来,问题也就来了。
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久居中枢。单以军功而论,远不及李世民。李世民的功劳之大,甚至已经到了李渊觉得已有的官职,都无法对其进行表彰,直接单独为其创造出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来。
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被授予天策上将之后的李世民,在权力甚至礼制上,已经完全不输给李建成了。如此一来,李世民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去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
从李世民被加封为天策上将那一天开始,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其实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对于李建成来说,功劳过大的李世民,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威胁,必须开始打压。作为皇帝的李渊,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李世民被加封为天策上将之后,李渊本来已经做好的打算,将李世民冷藏一段时间。反正这个时候的唐朝,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恰在此时,已经被李世民打败的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作乱,并且在极短时间内,恢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前方的唐军将领,纷纷溃败,根本抵挡不住。刚刚有统一之望的唐朝,再次面临崩溃的危局。
在这种局面下,李渊不得不再次派出李世民为帅,前去征讨刘黑闼。最终,刘黑闼确实被李世民打败。但经此一役之后,李世民羽翼已丰,在军中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顶点。就算是李渊,也无法将其彻底冷藏了。
刘黑闼战败后的一年当中,唐朝虽然又经历了南方辅公祏的叛乱,以及吐谷浑的侵犯,北方突厥南下等等。但这些事情,都不足以动摇唐朝的根基。所以,李渊也就没有再敢让李世民领兵外出作战。李世民开始身居朝堂中枢,开始了和李建成在朝堂之上的正式党争。
杨文干事件的背景,大致就是这样的了。
2.杨文干事件
作为这场影响深远的事件的核心人物,杨文干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宿卫。简单来说,就是李建成的警卫员。
可别小看这个职位!能够给太子当护卫,那自然是太子最信任的人了!在当了几年警卫员之后,杨文干得到了李建成的提拔,后来一步步做到了庆州都督的职位。
然后,对于杨文干事件,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当时的李建成,因为李世民对他威胁太大,加上几次陷害李世民不成。所以,在武德七年夏天的时候,趁着当时李渊带李世民外出避暑,由他监国理政的时候,让心腹杨文干招募军队,阴谋发动政变。
但是,当时李建成派去给杨文干送盔甲的两个手下,却因为害怕而不敢参与这件事,最终跑到了正在避暑的李渊那里报告。李渊听说自己的太子要谋反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连忙找李建成前来对峙。李建成眼见事情败露,好在此时又没开始真的谋反,所以就直接去了李渊那里,将所有的事情全都否认了。
与此同时,李渊也不愿偏听偏信,让人去找杨文干也过来对峙。然而当时的杨文干,却误以为事情已经败露,选择了拼死一搏,选择开始造反。
听说杨文干开始造反之后,李渊勃然大怒。就算他再怎么相信李建成,可眼下杨文干都已经造反了,自然不可能再信任他。所以,李渊让身边的李世民领兵,并且向李世民承诺,只要李世民平定了这场叛乱,就废掉李建成,让他做太子。
但离奇的是,六月二十四,杨文干正式起兵;六月二十六,也就是两天之后,李渊让李世民前去围剿杨文干。等到七月初五,也就是李世民刚刚被任命九天之后,杨文干就被麾下的将领给杀死。这场虎头蛇尾的叛乱,就这样结束了。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场叛乱之后,李渊并没有像先前承诺的那样,让李世民做太子。反倒是选择将已经被幽闭的李建成放了出来。然后同时责备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说他们兄弟不睦,然后处罚了他们两个各自的属官。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难理解的解决方法,对不对?
整个过程当中,李世民不过是一直陪着李渊避暑,然后等杨文干谋反之后,他奉命前去围剿,最后为何反倒被李渊责罚?而李建成明明有谋反的嫌疑,为何李渊反倒把他放了出来,依然委以重用呢?
这件事,在正史上被当做李渊此时已经老迈昏聩的明证。然而实际上,经过后世史学家的研究和考证,这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算计!
这件事背后,远不像正史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3.杨文干事件的疑点
整个杨文干谋反事件,看似虎头蛇尾,但在这其中,却隐藏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李渊当时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根本没有废黜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意思。李建成也不是傻子,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等待。只要等到李渊挂掉的那一天,他作为太子,自然能够名正言顺的登基上位,根本用不着玩提前政变这种手段。
第二,事情败露之后,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早就准备发动政变,那为什么还要去李渊那里认错呢?要知道,这个时候,李建成正在监国,整个国家的权力都在他手上。如果他为这场政变准备已久的话,这时候是最好的机会。与其去李渊那边认错,引起李渊的怀疑,而且还会失去自己的重要下属,李建成为什么不直接反叛,直接发动政变呢?
第三,李渊当时派去找杨文干来对峙的那个人,也很奇怪。因为那个人到了杨文干那边之后,据史书记载,是‘据实相告’。也就是说,那个人到了杨文干那边之后,将李渊已经得知太子要造反这些事情,全都说了出来。这不合常理啊!如果是正常人的话,这时候不是应该用各种手段,先解决杨文干手里的兵权,然后用各种手段甚至是蒙骗,将杨文干带去李渊那边才对吗?为什么反倒要据实相告,让杨文干误以为是事情败露,然后不得不直接造反呢?
这个人的操作,好像是生怕杨文干不反一样。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人后来还跟着杨文干一块造反了!最后被李世民干掉。
第四,所谓的李建成谋反的证据,不过就是那几个太子府属下的控告。控告的证据,也就是李建成给杨文干送去了盔甲。但是,当时李建成只是送去了一套盔甲!如果是一千套一万套盔甲,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只有一套的话,能说明李建成确实要谋反吗?
作为太子的心腹,偶尔被太子赏赐一套铠甲,似乎也很正常。
而且最重要的是,杨文干造反之后,仅仅只过了几天,就被属下带人给干掉了。这足以说明,杨文干当时应该是仓促发动叛乱。如果是蓄谋已久的话,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结果才对!
4.史学家们推断出来的真相
所以,在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进行了细致的推论之后,后世史学家还原出一个和正史记载当中,截然不同的杨文干事件。
在这个版本当中,最大的黑手,就是李世民!
史学家们还原出来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武德七年,李渊当时被两个儿子闹得不胜其烦,加上当时夏天的长安又很热,所以就带着李世民外出避暑,让李建成监国。李渊当时希望,把两个儿子暂时分开,能够缓和一下他们的矛盾。
但是,李渊显然想错了。
在陪李渊避暑的李世民,并没有放下,反倒是时刻注意着太子那边的消息。在这期间,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让杨文干替自己训练一些护卫(也就是开头所谓的让杨文干阴谋招募军队,准备谋反。但实际上,作为太子,李建成是有权合法招募自己的军队。招募之后让自己的心腹训练一下,似乎也很正常)。
同时,李世民还听说,当时李建成准备送一套盔甲给杨文干,或许是为了奖励,或许是为了示好,都是有可能的。
当时的李世民,敏锐的察觉到,这有可能是扳倒太子的一个天赐良机。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布了一个局。
首先,那两个去给杨文干送盔甲的太子府下属,肯定是早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这两个人出京之后,便带着盔甲来找李渊打小报告。李渊听说太子要谋反,自然要找李建成和杨文干前来对峙。而这两个控告李建成的人,恰恰都是太子府的人。所以李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想到背后是李世民在使坏。
然后,李建成就来对峙了。
不管李渊信与不信,哪怕事后误会解开了,李渊恐怕自此都会埋下一颗对李建成猜疑的种子。如果这时那两个打小报告的人,说李世民才是主使的话,李渊只会觉得他们是在乱咬人,反倒会更加怀疑李建成。
这无疑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局。
不过接下来,李渊派去找杨文干过来的那个人,就更有意思了。
这个名叫宇文颖的人,史学家们推断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是太子的人,另一种是他是李世民的人。
第一种,如果他是太子的人,那他到了杨文干那边,就开始发挥了自己的小聪明。因为在见到太子已经被囚禁之后,宇文颖觉得,此时应该奋力一搏,发动政变救出太子,所以后来杨文干会仓促起兵。
第二种,如果他是李世民的人,那就应该是他主动去激杨文干,故意想让杨文干起兵,坐实了李建成谋反的事实。
这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进一步把李建成给推下水,坐实了他想要谋反的罪名了。
因为杨文干确实谋反了。
然后,这个时候的李世民,主动站了出来,要替李渊扫除叛乱。所以,李渊才会说出平定叛乱之后,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话。
但是,整个过程当中,李世民算计的天衣无缝,却唯独漏算了一个人。
他漏算了他的老子李渊,准确来说,是他低估了李渊的智商。
要知道,李渊本就是朝堂斗争的老手。当年李渊隐忍谋划,在隋朝眼皮子底下都能聚集起三万兵马,一路千里迢迢打到长安去。李渊自身肯定不是傻子!所以,冷静之后的李渊,显然也注意到了那几个疑点,开始怀疑到了李世民身上。
最终,李渊确定,这件事背后,绝对有李世民在推波助澜。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渊,是既无奈又愤怒的。无奈之处在于,自己哪怕已经把李世民给带出来了,还是无法阻止两兄弟斗争。愤怒之处在于,李世民竟然会以这种手段陷害自己的大哥。
而对于极可能是被冤枉了的李建成,李渊同样没有什么好感。因为李建成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在四处安插手下。虽说这是为了对抗李世民,但一样威胁到了李渊。所以,李渊觉得,自己有必要同时敲打一下这两个儿子了。
所以最终,李渊找来两人,以兄弟不睦为由,严厉斥责他们,然后将两人的属官各自贬黜,相当于是各打五十大板。
结语
然而李渊或许没想到,他这种自认为公道的处理方法,却让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了。自此之后,太子府和秦王府的斗争,开始由暗转明,最终在两年之后,爆发了那场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事变。
如果这时的李渊,选择严厉处罚其中一人。比如直接废掉李建成,或者直接将李世民一撸到底,反倒是能够将兄弟二人都保存下来。因为另一方登基之后,或许会念及手足之情,不会直接杀戮。但可惜的是,李渊这种和稀泥的手段,反倒是让两个儿子彻底分道扬镳,走上了不能回头的绝路。
至于杨文干本人,大概是这场兄弟党争当中,最可怜的一个炮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