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瓷器产业的促进,及对青花瓷发展的重要影响

温读pro 2024-03-02 10:17:50

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有这样一个传说,在600多年前,一艘中国的商船在附近的海域沉没,船上的货物都沉入了海底,幸运的是有几十名船员活了下来,被海浪冲向了岸边。

他们后来定居在西尤村,繁衍至今,他们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并且作为家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在古代肯尼亚贵族,最值钱的就是来自中国的瓷器,现在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里面还保存着很多中国瓷器的碎片。

这些人真的和中国人有关系吗?难道这艘巨大的商船来自于郑和的船队?

根据考古专家研究,留在肯尼亚的瓷器之中竟然有龙泉窑瓷器,这种瓷器烧制于洪武二十六年到成化年间,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龙泉窑的官器都是极为罕见的,只有故宫博物苑存有。肯尼亚的龙泉窑官器很有可能就是郑和船队带去的。

从东汉时期开始,中国的瓷器都是世界各地欣赏的精美艺术品和日用品。

唐宋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越窑、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镇影青瓷,定窑白瓷等等都开始向外出口。我国的瓷器早就已经扬名海外,但世界各国贵族对于中国的瓷器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量。

真正形成世界性中国瓷器市场,实现大规模的东西瓷器文虎交流的,还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政局稳定,制瓷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其官窑和民窑都发展迅速,为了市场竞争,不断改革创新,发达的窑炉技术,为后来中国瓷器输出海外提供了有利条件。

郑和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六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长达28年,共有七次。

郑和每次出使都会带走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等,在这些礼品之中,瓷器就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而瓷器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给世界各国带去了精美的瓷器,而且还为国内的瓷器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苏麻离青料的引进,让青花瓷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独特的风格,。

因为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明初瓷器产量的大规模增长,在永乐和宣德时期,窑厂数量迅速增加。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宣德八年,“准烧造龙凤纹瓷器兼本部官员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磁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众多瓷器之中,青花瓷的地位又格外特别。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青花瓷的白底蓝花深受伊斯兰世界的喜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纯洁高尚的象征。

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锰量比较低,而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就降低了青色之中紫色和红色的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之下,能烧出蓝宝石一样的蓝色。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专家推断断苏麻离青的产地有可能是在伊拉克的萨马拉或是伊朗的卡尚地区。

但这种青花瓷还有一种缺陷,因为含铁量比较高,所以会在青花的部分形成一些黑色的斑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原本是瑕疵,但瑕不掩瑜,人们不仅欣然接受,还觉得这些斑点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倒成为了无法模仿的标志。

郑和下西洋对青花瓷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出现了非常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明朝永乐和宣德年前是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产量巨大,销往海内外,所以传世的珍品也有很多,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或者私人的收藏家都有永宣年间的青花瓷收藏。可见当时明朝的匠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审美上,都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学习了波斯、阿拉伯的艺术,和我们的瓷器文化相结合,让我们的瓷器艺术更具有一种突破性的美感。

永宣青花瓷之中,很多器型是以前没有出现的,而是模仿了伊斯兰金属器或陶器,比如天球瓶、如意耳葫芦瓶、洗口如意耳瓶等等。

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大批的穆斯林开始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一部分就是直接奔着青花瓷前来的,他们参与了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设计和制造。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代瓷器的大量输出,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给各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瓷器影响了海外人民的饮食方式、宗教仪式用品的选择等等,同时也成为国外统治阶级和富人的财富象征。

比如,在我国瓷器大量输入之前,东南亚很多国家的饮食习惯都比较落后,他们的食器都是用叶子编成的,吃完之后就扔掉。随着明朝瓷器的传入,他们才慢慢有了改变。东南亚人对于瓷器有一种崇敬之情,他们还认为瓷器陶器是有特殊效用的,有些地方拿来当作随葬用品,彰显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明会典》之中记载了我国瓷器销往海外的价格:“青白花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五十贯。而南洋物产的价格是:肉荳蔻每斤五百文,大枫子每斤一百文,血竭每斤十五贯,沉香每斤三贯,丁香每斤一贯……

可见我国在当时的贸易上是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的,这种主导地位可以然后让明朝船队换来更多珍贵奢侈的物品。

我国陶瓷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就此来临,明代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外传,巨大的利益让朝鲜、暹罗、占城等邻国也开始纷纷学习,想要仿制中国烧制瓷器,想要以廉价和中国瓷器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在整个明朝,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我国都远远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无法撼动的。

0 阅读:5

温读pro

简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