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的《姜姜好》,这是一档有亮点也有遗憾的微综艺

杰哥娱天下 2025-02-17 21:48:48

《中餐厅》这档老节目已经做到第八季了,谁能想到在这一季里,演员姜妍的魅力被大家意外地挖掘出来了呢,她在节目里特别温柔,对人很有耐心,而且做饭的手艺那叫一个好,给观众们留下了超级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都被她吸引,纷纷跑到她的社交账号上,想看看她平时的生活是啥样的,也想多了解一下她分享的美食。趁着姜妍在《中餐厅8》里的这股热度,今年年初芒果TV很快就推出了一档微综艺《姜姜好》,主角就是姜妍,这档节目让姜妍这个美厨娘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更自由地发挥她的长处。在节目里,她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开着餐车,在成都的各个地方摆摊卖东西,这正好赶上了现在很火的“后备箱摆摊文化”的潮流。

不过呢,可能是因为这档节目的体量不是很大,所以它在全网的热度一般般,在猫眼热度榜上,最高的时候也才排到第14位,口碑方面也没掀起多大的浪花,反响平平,姜妍在《中餐厅8》里那么高的讨论度,好像并没有延续到《姜姜好》这档节目里,我把《姜姜好》这档节目全看完了,觉得它本身其实也不差,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但它有点成也“贪心”,败也“贪心”的感觉,节目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反而把自己给拖累了,没有达到特别好的效果。

《中餐厅8》里的姜妍为啥那么招人喜欢呢?因为她对食物特别认真,是真的热爱做饭,从她甩面时熟练的动作,还有一次次努力尝试做小猪盖被的样子,不用节目里加很多花字和画外音来强调,观众就能感觉到她是真心喜欢做饭,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才做的。

《姜姜好》给了姜妍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档节目的体量不大,每一期也就半个小时左右,2到3期合起来记录的是完整的一天摆摊过程,在节目里,没有了像《中餐厅》那样每天要完成经营目标的压力,也不用担心资金方面的问题,姜妍可以自己决定每天卖什么食物,定什么价格,什么时候出摊,什么时候收摊,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意来,这样的设定,让姜妍有机会全方位地展示她的厨艺。

不得不说,现在的综艺市场想要打造一个新的爆款IP可太难了,所以《姜姜好》直接在《中餐厅8》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延续,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它做出了一档更轻巧的节目,从《中餐厅8》里延伸出来,有自己的特色,现在观众对一档节目或者综艺里的人物的喜爱,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以前要是一档节目里出了特别受欢迎的核心人物,观众还能有点耐心等下一季再看到他或者她,可现在呢,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姜妍在《中餐厅8》里的表现确实很亮眼,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等到《中餐厅9》呢?所以啊,趁着她的热度还在的时候,做一些基于原来《中餐厅》IP的延展节目,是很有必要的,就像《下一战歌手》是从《歌手2024》里提炼出“上《歌手》”这件事来做延伸一样,《姜姜好》是把姜妍这个核心人物单独提炼出来,根据她的性格和特长,做了一档小而美的延伸节目。

姜妍和林大厨不一样,林大厨在后厨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厨房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是个经验丰富的大厨师,姜妍更像是一个厨艺爱好者,她擅长的是做饭,而不是管理餐厅之类的事情。所以这种小巧的营业方式,也就是开着餐车摆摊,更适合她,和《中餐厅》那种有经营目标的模式相比,“后备箱摆摊”的自由度更高,而且姜妍在《姜姜好》里不需要像在《中餐厅》那样去现学新技能,只要把自己原本就会的厨艺好好发挥出来就行了。

姜妍的性格比较内向,也很感性,在《中餐厅》的时候,她话就不是很多。但要是作为一个餐厅的经营者,话少可不行,所以节目组找来了黄小蕾和姜妍一起摆摊。黄小蕾是川渝人,性格活泼外向,还和姜妍有过合作,她们俩一起准备食材、备货,然后出摊经营,从节目播出的效果来看,黄小蕾确实帮姜妍分担了不少压力,特别是在和客人交流这方面,很多时候客人太多,忙不过来,姜妍专心做饭,黄小蕾就负责和客人聊天,还会给客人送上小零食,两个人分工很明确,除了她们俩之外,董岩磊也加入了,他之前有过摆摊直播的经验,在节目里就充当“壮劳力”,帮着两位姐姐搬运货物、收拾摊位什么的。

《姜姜好》除了延续《中餐厅》的IP和核心人物姜妍之外,还在电商和周边产品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节目里,姜妍带来了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姜叔姜婶,她的摊位上也经常用姜叔姜婶的元素来装饰,在节目相关的周边区,还能买到姜叔姜婶的徽章、刺绣布贴,还有同款的毛绒包呢,先不说这些周边产品的销量怎么样,在现在整个综艺行业都在尝试多种发展方式的情况下,多做一些像“在正片里种草,观众能一键购买同款”这样的尝试,也是挺好的。

《姜姜好》这档节目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姜妍想体验一下后备箱摆摊文化,所以就拉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做了,但是在节目实际呈现的时候,我总觉得节目组想要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期节目播出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档明星体验职业的节目呢,姜妍很认真地去研究其他摊主后备箱摆摊都卖些啥,他们是怎么装饰自己的小摊位的,节目里还花了不少时间展示姜妍去菜市场买菜的过程,我当时心里想,可能节目是要记录一个后备箱摊位是怎么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还要讲讲成本该怎么控制呢。

可是到了第二期,我发现节目里根本没有什么成本、资金上限之类的奖惩机制,每天想卖多少货,卖什么,定什么价格,全看姜妍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这档节目对于那些也想摆摊的年轻人来说,参考价值就不大了,那设置前面那些环节的意义到底是啥呢,而且,每天摆摊结束后,姜妍回到房间还会写日志总结,也提到了成本、备货这些问题,可就像我前面说的,她摆摊更像是出于兴趣,又不是为了谋生,所以这些总结对于真正有摆摊需求的人来说,也没增加多少有用的信息。

另外,在《中餐厅8》里,姜妍最吸引人的场景是什么呢?是她挽起头发,安安静静做饭的时候,那种专注投入、物我两忘的样子特别迷人,在《姜姜好》里当然也有姜妍做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天准备出摊前,她和黄小蕾一边聊天一边准备食材的画面,锅里的食材咕噜咕噜地煮着,让人感觉特别温暖、治愈,可是和节目正片的时长相比,这做饭的内容只有两三分钟,实在是太短了。

相反,节目里保留了很多姜妍和小伙伴们一起逛市集,还有和客人闲聊的内容。说实话,我觉得她们逛市集也没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摆摊的过程中突然插播这么一段,感觉很突兀,而且和在《中餐厅》里吃一顿正餐不一样,来后备箱小摊的客人大多是买点小零食,不会在摊位上停留很长时间,所以聊天也聊不深入,总给人一种为了聊天而聊天的感觉。

还有啊,《姜姜好》作为《中餐厅》的延续,肯定少不了打情怀牌。林大厨在姜妍第一天摆摊的时候,突然出现来给她加油打气;后来在其他摆摊的日子里,在《中餐厅》里给姜妍他们拍了很多好看照片的摄影师飞飞,也突然出现在后备箱小摊这里。但是这情怀牌打得有点生硬,可能是因为节目时长的关系吧,这些嘉宾感觉就是突然出现又很快就走了,就像游戏里有任务设定的NPC一样,既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也没怎么体现出他们和姜妍之间深厚的感情。

比如说林大厨在姜妍第一天摆摊的时候出现,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外援,给她讲讲小餐车经营的一些小窍门,或者干脆帮她忙一天,这样角色关系的转变也会有一些意外的看点,飞飞带来了自己做的照片墙,和姜妍聊了聊在《中餐厅8》的往事,那为啥不更进一步,让飞飞当一天的惊喜摄影师,激发一下现在的客人和嘉宾之间产生一些新的故事呢?而且,好像现在所有和治愈、慢生活有关的节目,都会和文旅结合起来。

从行业融合的角度来看,我能理解这种做法,但是《姜姜好》本身的内容已经够多了,再加上文旅结合的部分,就感觉节目有点乱,想说的东西太多,可哪个都没讲得特别清楚、特别到位,比如姜妍选的那几个摆摊的地点,都是成都当地年轻人爱去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到底有啥吸引年轻人的点呢?节目只是很简单地提了一下,我把节目全看完了,都没记住那几个摆摊的地方具体在成都的哪个位置,也不知道它们有啥特别的地方。

微综艺的特点就是小而美,它能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既然这样,为啥不把一件事讲得明明白白呢?要是节目只沿着摆摊和文旅结合这一条线来做,说不定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会更简洁、清晰,传递的信息量也会更直接。

姜妍是个实实在在的i人,不管是在《中餐厅》里当辅助,还是在《姜姜好》里当主角,我们都能看出来,和人沟通不是她擅长的事情,她更喜欢埋头做事,可是《姜姜好》是摆摊的节目模式,除了美食之外,还需要有一些能打动人的故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才有传播的价值,但这恰恰不是姜妍擅长的。很多时候,如果没有黄小蕾在旁边招呼客人,场面很快就会冷下来。

不过黄小蕾也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主持人类型的人选,她和客人聊天的时候,更像是在拉家常,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挖掘出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更别说说出一些能传播出去的金句了,而且就像有观众说的,黄小蕾太爱说方言了,对于不是川渝地区的人来说,一方面听她说话可能会听不懂,理解起来有困难,另一方面有些方言梗也get不到。

虽然节目是在成都摆摊,可它也是面向全国观众的呀,能感觉到节目组已经很努力地剪辑出一些有话题度、能传播的内容了,比如姜妍开车拐错弯的片段。但是这个片段没有什么话题可以进一步延伸,观众看了也没什么分享的欲望。而且因为要剪出有话题性的内容,做美食的部分就不可避免地被压缩了,那些冲着“美厨娘做美食”来看节目的观众,肯定会觉得看得不过瘾。

还有一点很可惜,姜妍是个对工作人员特别好的嘉宾,在《中餐厅8》里,她为了让跟拍的PD早点下班,还假装睡觉,想等他们都休息了再准备食材;工作人员送她小礼物,她也会感动得掉眼泪,这是姜妍和其他艺人不一样的地方,可在节目里,这一点只是稍微提了一下,没有深入展现,我觉得对于让i人当主角的节目来说,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引入真正有效的“外援”,找一个能真正担当起引导谈话角色的主持人,或者是那种既会制造梗,又能认真倾听的嘉宾。这个嘉宾不一定要有很高的流量,但必须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另一种办法就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观众看综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想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生故事。如果节目只是单纯地展示做美食,那观众直接去姜妍的社交账号上看她分享美食就行了。对于像姜妍这样的i人来说,怎么才能给观众带来有意思的故事呢? 我记得日本有个叫“俄罗斯佐藤”的大胃王,她不仅特别能吃,做饭也很厉害。她在自己的YouTube频道上做过一档小节目,从粉丝那里征集食谱,然后她来照着做。

不过粉丝得告诉她这个食谱背后的故事,这种模式其实挺适合姜妍的。既能充分发挥她擅长做美食的优势,又不用她去和客人交流。而且每道菜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感人故事,这样一来,普通观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想想看,如果你的“梦中情菜”被姜妍选中,还被她复刻出来,你肯定会忍不住跟亲朋好友安利这档节目吧。节目能影响到的范围和它的影响力,也就跟着扩大了。

总的来说,我一直觉得《姜姜好》这个节目思路是对的,但是可能因为制作团队和做《中餐厅》的是同一批人,他们还是用做常规长综艺的方式来设计这档短节目,所以节目内容看起来有点杂乱。

要是能在节目版块上做一些减法,找到更适合姜妍的叙事方式,《姜姜好》肯定会变得更好看,更受观众喜欢。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