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深潜atom第540篇原创作品
小罐茶似乎不香了。一个有力的例证是,小罐茶开始卡位低价产品了。杜国楹可以屡屡得手的方法论也正在进入衰退期。
尽管在小罐茶10周年的活动上,小罐茶让“割韭菜”、“智商税”的评论在大屏幕上肆意横飞,以自信的姿态笑纳了所有的嘲讽。但业绩下滑,利润捉襟见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01
其兴也忽,
小罐茶本质上是高端礼品
小罐茶从上市,到打开市场声量,这个过程很短暂。
在对小罐茶的诸多讨论中,除了对其大师制茶的解构和嘲讽,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进入市场的时机——小罐茶成立于2014年,彼时,正是互联网思维、体验经济之类的大词满天飞的时候;于此同时,创业热情也在互联网思维的搅动下空前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互联网人开始进入到消费领域——这是一个消费知识新旧交替的节点。
△小罐茶代言人
除了固有的品牌,比如茅台,这种完全不需要解释,就会被普遍认可的产品,其品牌溢价是普遍公认的,是广义上的社交货币。但是在茶叶领域,情况就完全不同。关于茶叶的消费知识,就显得更加庞杂和两极化。比如,单单一个普洱,就被分为生普、熟普,且不论其合理性,普通人很难区分。
所以茶叶这个领域,就颇有几分玄学的意味。因为它的解释空间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小罐茶应运而生。小罐茶的产品逻辑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价策略。它开始让茶叶的社交货币逻辑变得清晰起来了。原来贵的茶叶,因为产量的限制,只能小范围流通。中腰部的茶叶,整体定价也非常混乱。
△小罐茶
小罐茶千元左右的定价,让消费变得相对透明。尤其是在礼品和企业采购方面。在后续的社交流通上,对小罐茶也有极大的便利。
这是典型的杜国楹方法论——先制造和推广高大上的被广为传播的概念,然后再有产品和渠道铺开。但这一次在小罐茶上延续的时间,似乎并不足够的长,这是因为茶叶这个赛道,也很卷了。尤其是这几年,电商的渗透和下沉更强了,茶叶的线上消费比重更大了,这个过程也让消费者更理性了,因为选择足够多了。日常的口粮茶,用户越来越有自己的消费主张了。
02
小罐茶妥协,
但并没有找到新的产品定位
小罐茶发布了新品“茶几味”,价格变得更加“亲民”了。但这个产品思路和定位,跟小罐茶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是快消品的思路了。
病树前头万木春。反倒是像农夫山泉、元气森林这样的企业,稳扎稳打,产品创新和市场份额都稳扎稳打。小罐茶原来的产品闭环里,线下门店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但能提供产品价值的参照,还能承担渠道分销的功能。但这个模式,在新的环境下,式微了。
△茶具
但这几年,随着新消费的崛起,小罐茶并没有在这个变化中,做出新的反应和调整,还是固守着高端礼品市场的定位。新推出的“茶几味”,以及泡茶机等茶具,其实也很难取悦市场和用户。首先,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一堆成熟的品牌,比如雀巢、立顿,新兴的品牌更是有三顿半、瑞幸等,如果检索茶包这个品类,那就更多了。
目前也没有看到有数据支撑和例证,这些新品的发布是成功的,给小罐茶带来了什么。
茶叶这个品类,说到底,进入门槛并不高。无论品牌叙事怎么讲,整个产业链都是清晰的。后期自己发力的部分,更多的是在营销和渠道上。这也是为什么小罐茶被诟病最多的是营销过度。更有媒体质疑小罐茶的财务状况,认为其十年净利润为零,财务状况堪忧。
总之,不是杜国楹和小罐茶不努力,而是整个时代和商业环境变了。杜国楹屡屡得手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产品本身很有限,当他能制造出能唬人的概念后,同类的商品基本没有,只要能把产品触达到消费者,就会有足够的消费者被收割“智商税”。
但今天的问题是,已经很难再有一个“茧房”可以困住消费者,无论是在信息侧,还是在产品侧,这才是小罐茶的方法论失效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个时代,对于营销人最残酷的在于,新入场的人,不但能迅速领悟营销的真谛,还能迅速推出新的玩法,而且生产端和供应链对他们也是开放、友好的。一个品牌如果不好好做产品,踏实做事,不管它之前蹿升的有多快,都很容易市场淘汰和遗忘。这就是小罐茶和杜国楹的处境,以及微妙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