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血色浪漫》片场,17岁的王丽柯(原名)被副导演骂哭。这个北舞毕业的新人,因把秦岭的诀别戏演成琼瑶式痛哭,遭孙俪私下指导:“你学舞蹈的,试试用肢体代替台词。”
于是有了经典镜头——她踮脚旋转三周半后含泪微笑,成就钟跃民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为演活《隋唐演义》的杨玉儿,她泡在敦煌研究院三个月,临摹飞天壁画练就“眼中有慈悲”的凝视;拍摄《索玛花开》彝族女书记,她在凉山住满八个月,学会用彝语骂人的泼辣劲让导演滕文骥拍腿叫好:“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扶贫干部!”
1998年北京舞蹈学院练功房,13岁的王力可把脚背绑在把杆上午睡。这个山东来的插班生,因柔韧性差被同学戏称“钢板少女”。为追进度,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开功,熄灯后打手电在走廊压腿。
济南国棉四厂家属院里,小王力可常趴在窗台看母亲排演厂庆话剧。纺织女工张美玲为女儿手缝芭蕾舞裙,用车间边角料做成亮片戏服。父亲王建国更在锅炉房练就绝活——能把《智取威虎山》的枪声模仿得以假乱真。
小学音乐老师发现她的天赋后,义务教了三年声乐。报考北舞那天,全家凑不出路费,母亲抵押了结婚金镯子。离家的绿皮火车上,父亲塞给她一网兜烧饼:“妮儿,跳不好咱就回来卖煎饼,不丢人。”
从《血色浪漫》到《三泉溪暖》,王力可用20年践行着北舞毕业册上的留言:“不必做最亮的那颗星,当个月亮也挺好。”
当同行们在红毯争奇斗艳时,她正窝在济南老宅陪父母看自己演的抗战剧。父亲指着电视里灰头土脸的女战士问:“这闺女演得真带劲,叫啥名来着?”她往老人嘴里塞瓣橘子:“甭记名字,记住故事就行。”
经纪人曾劝她打造“拼命三娘”人设,她却把《茶颂》拍摄时高原昏迷的医院照锁进抽屉:“观众记住角色就好,何必卖惨?”某次品牌方提出绯闻炒作方案,她直接推掉七位数代言费:“我宁可永远不红,也不能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