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民的宅基地其实是和城市居民的房屋宅基地一样,土地都是国家的!城市住房70年产权和50年产权,到期后到国土部门续签;农民用地只不过没有期限罢了,一代人两代人只要能住,就没人管你。意思就是说宅基地也属于国家的
还有人说:土地宅基地是在很早以前有自己的祖辈从荒野开垦建出来的,一直生活在此,作为后代因为生活和理想走出了这里,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参军考学,有的外出打工离开了这里造成了祖宅的荒废,这不等于他们不爱这里不想回到这里,他们也想恢复修建但不是一句话的事,虽然宅基地新规的实施,农村的宅基地不可随意翻建,只要不倒就算荒废了但保留着也是自己的宅基地
甚至还有人说:土地在农民眼里可是比黄金还值钱的价值存在,农民宁愿让宅基地荒废也不退还国家,是因为宅基地对他们来说承载着家族历史、文化和情感纽带,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1. 宅基地的情感价值:宅基地对许多农民来说是家族记忆和文化遗产的象征。是祖先留给后辈的一种精神寄托
2. 农民的实际需求:宅基地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可能具有增值潜力。比如疫情期间,城里发生大规模疫情蔓延,而农村出现感染的事情就相对比较少
3. 政策与法律考量:国家应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农民权益,尊重和保护他们对宅基地的使用权。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种都有道理,所以我们在讨论农村的宅基地要不要上交给国家或者说农民不懂得感恩时,我们不能一刀切的说哪个好或者哪个不好,应该与时俱进的看待这个问题,今天笔者为了公平公正我们一起来全面讨论下这个敏感的话题
第一:农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对于许多农民而言,宅基地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生活的重要保障。土地所具有的保障性、抗风险性是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宅基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福利保障功能。
农民在城市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年龄、受教育水平、培训经验和资历证明、非农收入水平、家庭情况等都是影响其是否能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这些统称为影响农民进入城市、安居生活的“市民化能力”。市民化能力越弱,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的意愿也越低。
经济补偿与利益分配:农民在考虑是否退出宅基地时,经济补偿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补偿机制不合理或补偿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他们自然不愿意退出。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希望确保宅基地退出后的利益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情感与归属感:宅基地承载着农民的情感和归属感。对于许多农民而言,宅基地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因此,即使在经济利益上有所损失,他们也可能因为情感上的原因而不愿意退出。
第二、关于“农民不懂得感恩”的误解理解背景与需求:
在评价农民是否懂得感恩时,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背景和需求。农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得感恩,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实际考虑和需求。
尊重农民意愿:
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和主人,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出选择。
加强沟通与引导: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和改革的意义,同时积极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可以增进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减少误解和冲突。
农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懂得感恩”所能概括。如此现在很多老人在城里给子女带孙子孙女,等老了肯定还是要回农村老家养老的,万一没宅基地了住的地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加强沟通与引导,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和有力的支持。建议养老金从一个月120元提高到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