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官窑瓷为何那么“新”?看起来像上周生产的一样!

千亦评文化 2024-12-28 03:39:12

假如你经常逛博物馆,会发现一些瓷器非常“新”,尤其是大名头的官窑,简直和上周生产出来的一样。

千万不要误会当成假货,这种“旧器如新”的状态,才是一件古陶瓷的最高境界。可惜很多专家都不懂!

我国博物馆里面那些美轮美奂、如新如“假”的官窑瓷,大多都是真“传承”下来的。要么就是故宫旧藏,要么就是世家旧藏,来自于民藏的屈指可数!

因为在过去,只有孙瀛洲、耿宝昌等具备前瞻视野与现代观念的文物鉴定大家,以及少数与国际学术界交流频繁的学者,能在传统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与创新。

只有这些人,才敢把一些流落于民间的官窑器征集上来!

如今这样有魄力的专家,基本都消失了。

新的鉴定理念,过分侧重于文物的年代久远与破损程度,将其作为衡量价值的首要标准,而忽视了那些历经时光洗礼却依然保持较好状态、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新”宝物。

这种审美偏好的固化,不仅限制了我国博物馆藏品展示的多样性和时代感,也使得许多珍贵而状态良好的古代艺术品在国内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展示机会。

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著名博物馆,崭新如“假”的官窑器,却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苏富比的小拍品都很“新”

在苏富比、佳士得、邦翰斯等国际知名拍卖会上,那些光彩照人、近乎完美的中国官窑瓷器屡创天价,不仅证明了它们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极高价值,也反映了国际藏家与专家对这些“新品”状态的古代艺术品的热爱与追求。

当这些在国外备受推崇的“新品”官窑瓷器回流至中国时,往往面临国内专家的质疑与误解,甚至被误判为仿制品。

最后往往就是这些“崭新”的官窑,破了纪录,不得不说这种矛盾的现实在不断上演。

面对一件依旧“面如新颜”的官窑瓷器,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精准辨别其真伪,成为了众多古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以康熙时期的官窑瓷器为例,其胎体特征显著,厚重而坚硬,敲击之下声音清脆悦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若仔细观察其断口,会发现呈现出一种细密且规则的贝壳状纹理,这是康熙官窑瓷器独有的物理特性。

釉面则光洁莹润,仿佛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膜,紧密地包裹着胎体,业内称之为“紧皮亮釉”。这种釉质不仅美观,而且极难仿制,成为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到了雍正时期,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雍正官窑瓷的胎体相较于康熙时期更为洁白细腻,宛如凝脂,触感温润。釉面光泽柔和,既不刺眼也不过于暗淡,给人以温润如玉、含蓄内敛的美感。

面对一件件光彩照人的官窑瓷器,我们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而不是固步自封,看到柔润的光泽就说是“贼光”,看到没把握的就一律“摁死”。

这就是考验一个人能力的终极形态,旧器如新才是宝,看懂才是真行家!

1 阅读:31
千亦评文化

千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