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强奸犯判刑15年:法律重判的正义期许与执行落差

京都闻道阁 2025-02-21 09:58:00

文丨崔桂忠

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犯罪问题渐趋凸显。有数据表明,部分地区老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攀升之势,其中不乏性质恶劣的犯罪案件。就在近日,湖南邵阳中院一则关于93岁罪犯周某某暂予监外执行的公示,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泊的重磅炸弹,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公众的广泛热议与深刻反思。

周某某于2024年10月14日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然而,在收监执行时,看守所以其生活不能自理为由拒绝收押,建议暂予监外执行。据悉,周某某侵害的对象为未成年人,这一恶劣行径令人发指。

公众对法律重判满怀期待,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下,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高度重视,任何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都能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们内心对公平正义有着强烈渴求,期望法律能成为捍卫正义的钢铁长城,严惩犯罪分子。尤其是强奸这类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罪行,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15年的重判,本应是对犯罪的有力回应,给予受害者及家属慰藉,彰显法律威严。

但现实却不尽人意。法律重判与实际执行间的巨大落差,严重冲击了公众的法律信仰。我们知道,法律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公正的判决上,更在于判决的有效执行。就如以往曾有地区出现过的老年罪犯司法处置争议案件,因处理不当,导致当地普通民众在面对纠纷时,对法律途径的选择明显减少,对司法的信任大打折扣。而此次周某某的情况,更是让民众质疑:为何有能力犯下恶行之人,能以生活不能自理为由逃避牢狱?这无疑使公众对法律公正性产生困惑。

从不同社会层面看,这种冲击不可小觑。普通民众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可能减弱;法律从业者在执行和维护法律时,可能面临更多舆论压力和信任危机;学术界也会对法律的合理性和执行机制展开深入反思。

为维护法律权威,平衡法律执行与社会现实,避免法律公信力受损,需多举措并行。在法律执行上,应明确“生活不能自理”的科学标准,参考医学鉴定指标,如日常活动能力、身体机能状况等,组建由专业医疗团队、司法人员构成的鉴别小组,建立严格鉴别程序,且检察机关要全程监督,杜绝权力滥用。

在老年人普法方面,借助社区力量,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在老年大学开设法律课程,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识。借鉴国外经验,国内看守所、监狱 “适老化” 改造虽有必要,但也面临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困难。可通过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培养专业老年监管医护人员等方式应对。

上述措施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严格的执行标准是基础,有效的普法教育是预防,适老化改造是保障,共同作用才能解决当前困境。

“法者,治之端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维护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是保障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我们必须正视法律执行问题,在维护法律权威与兼顾社会现实间寻得平衡,让法律正义落地生根,重塑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