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安全返回,可为什么三名乘员的脸浮肿了

梁先生说事 2024-11-06 15:24:22

神舟十八号在浩瀚的星空中遨游一百九十二天之后,在十一月四号的凌晨,成功的在东风着陆场降落。

三位宇航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顺利的出舱,经过检查健康状态非常的良好。

但很多观看直播的观众发现一个问题,三位宇航员的脸感觉大了不少,变成了三张大饼脸,似乎浮肿了。

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因为太空的微重力环境造成的一种人体现象。

人体中有70%的是水分,肌肉中就有77%,就算是坚硬的骨骼中都含有20%的水分。

所以人体中有着各种的体液。

那么在地球的重力环境中,人体的体液是可以做到均衡分布在身体的各处,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路上,适应了地球的重力环境。

而人类进入到太空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重力变弱了,甚至变的没有。

在进化中抵抗重力的体液分布构成就遭到了破坏,大部分的体液就会往人体的上部集中。

如果人体在这种环境中时间短还好,但当时间拉长之后,头部因为集中了太多的体液,就会变大。

这也是为什么,会看到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和地面人员的沟通画面,会看到宇航员的脸都变大的原因。

而神舟十八号的三位乘员在太空中工作了一百九十二天的时间,让这种现象无法很快的消失。

所以当神舟十八号顺利的降落到地面上的时候,三位乘员依然会有一张浮肿的大饼脸。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地面恢复调整一段时间,就可以变回原来的模样。

当然在太空中有些改变,就算是在地面进行最好最全面的恢复,都无法挽回。

比如视力的下滑,为什么呢?

在微重力环境中,体液往脑部集中,这个时候很多神经都会变的肿大起来。

其中视觉神经同样如此,但视觉神经的变化,会让它对眼球进行压迫。

这样眼球就会向着变扁的趋势发展。

而这种发展的结果,就会导致视力下滑。

眼球变扁以现在的科技还无法做到还原。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这种微重力环境导致的这些变化吗?

其实也有相应的措施,只是效果并不明显。

比如使用束缚带,将体液强行的束缚在下肢,这种办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很好。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出人造重力系统,在太空中营造出一个和地球类似的重力环境。

不过这个方法,也只能想一想,想要造出来,需要克服的难题还是有很多的。

这也是人类想要进行长途星际旅行,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其实人类在太空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微重力或者无重力,还有无时无刻不在的宇宙高能粒子流。

这些高能粒子流不仅可以穿透飞行器,还可以穿透在里面工作的宇航员身体。

当高能粒子流穿透人体的时候,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对基因造成无法逆转的改变。

接下来说说神舟十八号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小秘密。

玻璃铠甲

神舟十八号从中国空间站返回,身上穿着一件由九千多片薄如蝉翼的防护玻璃。

这些玻璃片的厚度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但它们的强度非常的大,就算是将它们进行对折,都不会发生断裂的现象。

其实这种玻璃铠甲从神舟五号开始,就被每一艘神舟飞船穿在了身上。

它是由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

如今从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甚至嫦娥探月中的卫星,都会有一套量身定做的玻璃铠甲。

星箭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千五百多万片的航天玻璃片的制作,而且创造出了无一瑕疵、无一质量差错的记录。

那么这些玻璃铠甲是用来防护什么的呢?

它的主要功能是屏蔽高能粒子流,以及一些有害射线。

上文提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粒子流可以对宇航员的基因进行改变,那么给飞行器上披上这么一层铠甲,就可以有效的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为什么选玻璃而不是其他材料,制作这种防护铠甲呢?

原因有两个。

其一、飞行器是需要一定的透光性的,显然玻璃的透光性是最好的。

其二、飞行器的载重也是有限制的,所以防护铠甲还需要质量轻的材质来制作,而玻璃的材质算是很轻的了。

这就导致了,飞行器的铠甲选择玻璃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材料选好之后,还要面临一个问题。

抗宇宙辐射线以及减重成了一对相互矛盾的问题,简单的说用玻璃抵抗宇宙辐射线就需要用厚度高的玻璃,但玻璃的厚度上去了,重量又会变大,而且厚度大的玻璃也容易碎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挑战。

在太空中温度有着巨大的差异,对着太阳会有零上二百度的高温,可一旦照射不到太阳的时候,又要面临零下一百八十度的低温。

关键这样的温度转变,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那么什么样的玻璃,能在这种极端温度的变化中保持不变呢?

当星箭公司拿到要求之后,只能咬着牙,将一项项的技术难关一一突破。

首先他们需要解决配方的问题,然后是对配方进行调制,接着是各种实验,进行融化、退火、切割、研磨等等。

总之一片合格的玻璃铠甲从原料到成品,需要三十多道工序。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