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在中国人眼中的知名度,相当于《圣经》在西方人眼中的知名度。
14亿中国人,几乎人人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在电视上,在评书里,在民间故事的口口相传中。
而孙悟空的创造者,也即“孙悟空之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埋在哪儿?几百年来一直是未解之谜。
这个谜底,直到1974年,才被两个江苏农民揭穿了。
“哪里能搞到木头啊?家里连挑水都没桶了,太难了。”
1974年10月的一天,江苏淮安郭大庄,郭井峰和郭井中这两个堂兄弟,大家都穷得叮当响,却突然聊到了这话题。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想搞到一块木材,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怎么办?说着说着,郭井峰突然来了一句:“要不,咱们挖坟去?”
郭井中眼前一亮:“是个办法呀!”
他们共同想到了,郭大庄村边那片无主坟地,兴许能挖到一两块还未腐烂的棺材板呢。
今天物质充实,没人想过用棺材板做水桶,这样的水桶,挑水你敢喝吗?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有水桶就不错了,谁还挑什么拖拉机。
说做就做,但是,挖坟必备工具洛阳铲,郭井峰和郭井中都没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个农民一穷二白,到哪里去找洛阳铲呢?
这个问题倒难不倒郭井峰,他是个铁匠,没有工具,咱们自己造。很快,半天功夫,一根钢钎就打造出来了,拇指那么细,一米多长,用来盗墓,足够了。
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兄弟俩提着钢钎和锄头,躲着人家户和大路走,很快来到了那片坟地边上。
郭井峰和郭井中,你戳一会儿,我戳一会儿,戳了好一会儿,听到了钢钎戳到木头的那种沉闷的响声。
“还真有木头!”郭井中和郭井峰高兴极了,扔掉了钢钎,兄弟俩开始抡起锄头挖呀挖呀挖,挖呀挖呀挖。
兄弟俩自以为盗墓的行为天衣无缝,没想到,旁边却突然来了好几个其他村民。来了也不怕,看到有人盗墓,大家的兴趣都来了,有的是来看热闹,有的甚至直接加入了。
很快,三口棺材就被大家挖出来了。
“这棺材结实不压?我上去试试。”
郭井峰说着,就跳上去踩了踩,很结实,完全没有腐坏的痕迹。
大家用钢钎撬开棺材板,里头的尸骨倒是早就腐坏了。
当天晚上,在郭井峰和郭井中的带领下,几个村民千辛万苦,只挖出了两口棺材。另一口实在挖不动,那个年代,大家普遍缺吃少穿、营养不良,只好把挖出来的土又填回去,准备改日再来挖。
没想到,挖出来的棺材板,还没有使用,村干部就找上门来了,逼着郭井峰和郭井中上交棺材。
村干部说:“不让你们白交,你们交上来,村里给你们俩每人奖励一个水桶,再给你们十块钱,算是给你们的辛苦费。”
“我们靠劳力挖到的,又没有人认领,凭什么交?”郭井中想不通。
“不交?”村干部说,那我们就只能上报公安局,挖坟可是违法的。
最终,兄弟俩乖乖上交了棺材,不过,他们还是多了个心眼,只交了一口。村干部走后,他们赶紧把另一口抬到当地一个中学卖了,当地中学正愁没木材给学生们做课桌椅,一口棺材卖了200多块,大家都开心死了。
村干部没收了棺材,还把地里另一口棺材也挖走了,全部拿去打农具。说好的奖励,却丝毫没有兑现。
郭井峰和郭井中兄弟心里不平衡,于是,又在一个深夜来到坟地,想再挖挖看,看看有什么遗落的宝贝没有。
坟地里什么也没有,只挖到了一块石碑,上面隐约有字,郭井峰扛回家,当了猪圈的挡门石。
这件事和吴承恩被发现,有什么关系呢?
郭井峰和郭井中卖出的那口棺材的买家,是马涵洞中学。中学里有位老师名叫何杰,打小喜欢《西游记》的故事。
何杰当上中学老师后,有一天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三打白骨精》,讲着讲着,就延伸讲到了吴承恩。
何老师对同学们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其实就是我们淮安人,死后就埋在淮安城南吴氏灌沟先垄。”
何老师又说:“现在好几个地方都在跟我们争抢吴承恩故里这块招牌,大家回去找一找,看看房前屋后,有没有什么地方,有石碑、木板之类,上面刻着吴字的,兴许就可以证明吴承恩就是淮安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课堂上一个叫郭井爱的小孩,把何老师这话记上心头了。
1974年11月,郭井爱突然来到何老师的办公室门口:“报告何老师,吴承恩找到了。”
很快,何老师就看到了郭井峰的猪圈挡门石,那就是一块“吴”字碑。
这事不简单,何老师赶紧上报,惊动了考古专家。
仅仅一块“吴”字碑,就能证明吴承恩埋在这里吗?当然不能。但是,考古专家都不是吃素的。他们顺藤摸瓜,很快查证了村民们盗墓的事实。而且,找到了一块“劫后余生”的棺材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口卖给马涵洞中学的棺材板,中学请了一个叫吴顺来的木匠来做课桌椅,做完之后,剩下的废料,吴木匠准备拉回家当柴烧。
板车拉过来的时候,车上刚好缺了块木板,吴木匠就从这些边角料中找了一块相对光滑的,填补了上去。
这堆废柴运到家的时候,吴木匠的媳妇都已经把那块板子递进灶膛了,还是觉得太可惜了,家里的米缸一直缺块盖板,洗干净用来盖米缸吧。
而这块被抢救回来的棺材板,真是帮了大忙。考古学家根据板子上的“荆府纪善”4个字,确认了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承恩。
因为,明朝的淮安,只有吴承恩担任过“荆府纪善”这一职。
伟大的吴承恩,像孙猴子一样会隐身,他怎么也没想到,依靠一块“吴”字碑和木板上的几个字,后人就把他定位了。
从此,淮安的“吴承恩故里”之招牌,无人敢争,
说到这里,还是得感谢何杰老师,如果他还健在,今年至少90多岁了吧,祝老爷子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