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因矿产协议谈判破裂不欢而散之际,一场围绕乌克兰自然资源的“分食大戏”在西方国家间悄然上演。这场博弈不仅暴露了美欧的贪婪,更将乌克兰推向了更深重的危机漩涡。
欧盟与法国:迟到的“绅士”露出獠牙
2月24日,欧盟工业战略专员塞茹尔内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基辅抛出“双赢协议”,宣称欧盟需要的30种关键矿产中,21种可由乌克兰提供,并强调合作“互利互惠”。然而,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对美乌协议的应激反应——美国已通过协议草案攫取乌克兰50%的矿产资源收益,欧盟试图争夺剩余“蛋糕”。
更讽刺的是,法国国防部长勒科尔尼27日突然披露,法国早在2024年10月便与乌克兰展开矿产谈判,理由是“国防工业需求”。这一单边行动暴露了欧洲内部的散装化:欧盟试图以整体名义分羹,而法国则暗中“截胡”,试图在盟友夹缝中抢占先机。
美乌协议:披着“平等”外衣的新殖民主义
根据美乌最终版协议,乌克兰需将自然资源货币化收入的50%投入美乌共同管理的基金,涵盖矿产、油气田及港口设施等资产。尽管删除了“美国可处置乌主权资产”等侮辱性条款,但协议实质仍是资源掠夺:基金名义上用于对乌“再投资”,但美国通过控制资金流向,优先惠及本国企业与政治盟友;美国借此锁定稀土、石墨等关键矿产,巩固在人工智能、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全球主导权;协议仅模糊提及“支持乌克兰寻求和平”,却未提供任何实质性安全保障。 正如俄媒评价,这份协议是乌克兰的“历史性经济投降”,而美国只是开启了“分食”的第一步。
欧洲的“分裂求生”:从盟友到竞争对手
欧盟与法国的矛盾行动,折射出西方阵营的深层裂痕:美国抢先切走50%资源收益,迫使欧洲争夺剩余份额,而法国单独行动暴露欧盟凝聚力缺失;美国意图通过资源协议重塑全球供应链,欧洲则试图维系自身工业竞争力,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协作演变为零和博弈;欧洲一边谴责美国“海盗行为”,一边加入掠夺行列,所谓“双赢”不过是掩盖利益争夺的遮羞布。
乌克兰的终局:从“棋子”到“砧板上的鱼肉”
这场争夺战的本质,是美欧对乌克兰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止损逻辑主导**:随着俄乌冲突陷入僵局,西方从“瓜分俄罗斯”转向“瓜分乌克兰”,急于收回前期投入成本;乌克兰的稀土、石墨等战略资源成为大国竞争焦点,其主权与安全诉求被彻底边缘化;弱国在强权博弈中沦为“待宰羔羊”,所谓“盟友支持”不过是利益交换的筹码。 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会谈当天连饭都未吃便被赶出白宫的细节,成为乌克兰悲剧的最佳注脚。
当美欧撕下“道义”面具,赤裸裸地争夺资源时,乌克兰的“欧洲梦”已彻底破碎。这场闹剧不仅揭示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更警示所有小国:依附强权的“安全承诺”终是镜花水月。
对于这场牵动全球的矿产争夺战,您如何看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