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学者问毛主席:为什么你不害怕战争?伟人的回答让他震撼

博韬侃球 2023-07-31 09:34:56

一、不畏战

毛主席对待战争的态度有两条,一是反对,二是不怕。

毛主席一生身经百战,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中越西沙海战。为此,主席的雄才大略在国际上也非常出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多国完成了友好建交,许多外媒对于毛主席对战争的态度非常好奇。

1959年3月,参加过美国和非洲黑人解放运动的杜波依斯博士访问中国,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热情接待。

在黑人解放运动中,杜波依斯博士一直坚持积极斗争,反对投降妥协,因此他也想看看身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对待战争是什么态度,于是他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您打过那么多仗,就没有过害怕的时候吗?”

“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有什么用呢?你越是害怕,战争也许还会来得早一些。因此,我们有两条:第一条,坚决反对战争;第二条,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毛主席如是说道。

在世界格局的问题上,毛主席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首次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美国和苏联两大国际巨头从对峙状态转换为“美苏必战”状态,国际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1946年,毛主席在面对美国记者提问时提到,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非常辽阔的地带,这就将世界三分为:苏联、美帝国主义;欧亚非三洲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中间地带”。

而他所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会坚决以革命的方式反对蒋介石挑起的内战,不会引发美苏大战和第三次世界战争。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看来,国内局势很可能成为世界局势的缩影。挑起内战的看似是蒋介石,其背后的势力却是美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其中,控制中国是美方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蒋介石的“反共”方针自然也就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这也就呼应了上文中毛主席的话,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二、从三大战役中看毛主席对战争的态度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解放战争中我党的三大决胜战役,来说说毛主席为什么不怕打仗。

关于我党为何能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首先得从毛主席和蒋介石这两位指挥员身上来找找原因。

毛主席是成长型的军事将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原本只是一个学生、一个教员、一个知识分子。就是因为“白色恐怖”环境下领导人们辛苦建立起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主席才最终选择拿起枪杆子发动了起义。

战斗经验都是在实践之中得来的,通过不断的实战反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之主席本人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在用兵之道上也善于创新,于是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照搬书本。

比如“游击战”就是我党同志最经常,也最擅长使用的打法,这招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把日军打的落花流水,对国民党也同样是屡试不爽。

这招能够打败日军,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懂得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道理,而能打败国民党,就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员是做事刻板又不可一世的蒋介石。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若一味墨守成规,又怎么会取胜呢?

所谓“骄兵必败”,蒋介石之所以会失败的又一原因,就在于他太过于眼高于顶。

解放战争打响之初,蒋介石根本没把我军部队放在眼里,还曾在南京放出“5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的豪言壮语,甚至早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将共产党称之为“共匪”。

可是他忘了,我军的武器装备或许的确不如他国民党的精良,但我党战士坚如磐石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之初,国民党兵力数倍于我军,但百姓的支持还是给了我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

陈毅元帅曾将淮海战役的胜利称做“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是当时沂蒙解放区中盛行的民谣。

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党的意志,更是人民的意志。

而国民党从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那一刻起,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说完了双方的“指挥员”,我们再从战争本身出发,具体的说说我党在部署三大战役时分别做了哪些工作。

首先,我军能在战前及时获得情报,做足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我军在济南战场上的胜利成功切断了国民党南北战线之间的联系。

经过高层领导人的共同协商决定,将东北战场作为下一个突破口,也就是三大战役的起点——辽沈战役。

经历过土地改革之后,我党坚实的群众基础便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慢慢扎根生长,上文中已经说到,群众基础同样是两军交战之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况且敌军此时已经断联,难以完成大规模作战,我军在此抗敌的优势非常明显。

况且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此地的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同样重要。毛主席及各位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守好东北三省,便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而国民党中起草辽沈战役作战计划的赵炜,不仅是陈诚的心腹,更是我党深入国民党内部的同志,他不顾自身安危,以身涉险,将这份情报送至我军大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份作战计划不仅为我军提供了新的作战思路,同时也让我们有了充足的备战时间。

辽沈战役的大获全胜扭转了敌众我寡的局面,解放军总数开始赶超国民党部队,也为接下来的淮海战役提供了兵力优势。

淮海战役开始前,国民党曾派吴仲僖前往徐州视察“剿匪”工作,而吴仲僖实际上也同样是我党的一员大将,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将徐州的情况悉数向我军做出汇报,战斗还尚未打响,我军就已然占得了先机。

开国上将刘亚楼曾经说过,天津是解放军和地下党员一起打下来的,他能这样说,足见“特工队”在战时为我军带来的情报有多么重要。

淮海战役正打得如火如荼时,平津战役也在华北和东北两方面军的配合下拉开了序幕。

想要取得北平,首先就要解放天津,而在我军迫切需要一份天津工防图时,我军的另一位地下情报员麦璇琨马上就顶着连天的战火为我军送来了一份宝贵的地图。

当然,除了情报工作以外,我军还在战略战术上做出了严密的计划。

在三大战役中,毛主席始终恪守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原则,每次出兵前都力求在敌我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而战前的准备工作也就因此变得至关重要。

战时要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将敌军四面围困,直至全歼,歼灭战能给予敌军最大程度的重创。

与此同时,还要发扬我军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东北野战军在结束了辽沈战役后迅速入关,与华北方面配合投入到平津战役中去,把傅作义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我军也因此大获全胜。

三、不愿战

虽然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大获全胜,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毛主席对于战争一直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人民需要和平的环境休养生息,而国家也要恢复经济,但如今的和平是无法通过退让和妥协得来的,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带来人民和战士们经过不懈的斗争争取来的。

“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 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

持久的和平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但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他就难免暴露其争霸的本性,既然还存在战争,那只需以正确的态度应对即刻。

二战以来,新的世界战争打不打、怎么打主要取决于美国,而毛主席对于战争的态度以及他所说的至理名言也正是在告诉我们,美国并不可怕。

四、结语

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屹立在世界之林的大国,不怕打仗的底气也比以前更足了,但世界和平依旧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景。

2 阅读:379
评论列表
  • 2023-07-31 12:33

    千古伟人,洞若观火

博韬侃球

简介:专业分析五大联赛,一起上车,一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