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子,三把椅子。远处的几人正在谈天说地,说着突然起身,朝着镜头边走边聊,待三人坐定,节目便正式开始。等到录制结束,几人又端起水杯,聊着未完的话题。
这是梁文道最新开播的一档文化清谈节目——《角落的夜晚》。梁文道似乎对夜晚情有独钟,他早在之前的节目《一千零一夜》中就开启了“夜行人”模式,这次又拉着好友于夜晚闲聊。空间稍显逼仄,倒是对应了片名中的“角落”。在情境的营造上,这档节目极具设计感。
令人意外的是,《角落的夜晚》并未在梁文道的自留地“看理想APP”上线,也没像《圆桌派》《一千零一夜》那样与优酷合作,而是放在了以种草笔记闻名的小红书上。节目的内容比较接地气,聚焦于当下年轻人较为关心的话题:“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谈恋爱了”“偶像接连塌房,你还敢追星吗”“国潮兴起,快来get背后的财富密码”以及“读书”“理财”“消费”等等。处处不提热点事件,但又句句离不开热点。许是为了和老友窦文涛的《圆桌派》有一定区分,梁文道并没有执着于观众熟知的老嘉宾。除了陈丹青之外,请来的或是些青年意见领袖,或是在“看理想”开设音频节目,彼此有深度合作的人。前者有因《奇葩说》走红的姜思达、黄执中、席瑞,后者有媒体人陈迪、大学教授周濂等。无一例外,均为男性。这不免令人好奇,一群来自各行业的男性知识分子,能在以女性用户著称的小红书上聊出些什么呢?文化清淡,还是文化清谈?
作为一档文化清谈类节目,《角落的夜晚》无疑是合格的。围绕着一个主题,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的见解。但对于那些抱着极大期望,希望听文化人多聊出点道道的人来说,则有些失望。毕竟每集只有20分钟,分摊到个人身上也就几分钟的发言时间,输出的观点和言论往往深不到哪儿去。除此之外,节目请来的嘉宾多少还有些拘谨,尤其是年轻嘉宾与梁文道之间的身份和学识差异,往往会频繁出现应声附和的情景,自然就少了几分碰撞,也少了几分犀利。文化类节目,尤其是谈话节目,通常与普通观众间有一层隔阂,需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趣味性,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圆桌派》《锵锵行天下》的主持人窦文涛有着几十年的从业经验,能够依靠娴熟的控场能力,将节目画风带偏,再拉回,这让他的谈话节目建立起来了亦庄亦谐的气质。嘉宾们时不时放飞自我,敢于挑战大尺度话题,勇于自黑,成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归根结底,文化类节目想要培养出忠实观众,需兼顾严肃性与趣味性。要么满足人们的“下饭”需要,讲些奇闻异事;要么成为人们的“睡前听物”,输出犀利观点。《角落的夜晚》请来更贴近年轻人的新面孔,亦不乏新鲜观点的输出。如在谈到“恋爱”的话题时,便提及当下“渣男”“海王”等贬义词汇的滥用,也提及职场在社会发展中从工作、情感共同体到功能型职场的演变;聊到“国潮”时,有嘉宾表示“国潮文化”的过度开发实际上是其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由于时长或其他原因,这些观点只能算是闲言碎语,既没有生动的故事支撑,也无法延伸开去,使节目近乎清淡。此外,除了有一个小红书出品的头衔,《角落的夜晚》目前还未能体现出小红书做中视频或长视频的特色。对于一个欣欣向荣的视频社区来说,这一表现并不算成功。吹响小红书长视频向的号角?
去年8月,小红书正式推出“视频号”,并拿出百亿流量、商业化资源以及现金等激励方式扶持视频号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此前,小红书有97%的创作者早已开始以视频笔记的形式参与创作,近70%的活跃用户有观看视频笔记的习惯。视频号推出之后,原本5分钟的时长限制延长至15分钟,进一步激发了创作者的表达欲。一年后再看,小红书已从原先的图文社区向视频平台转变,首页上显眼的标签包含“直播”“影视综艺”“Vlog”“游戏”等与视频相关的内容。视频内容的数量和讨论度显著增长。可以说,UCG视频(用户生产)正在成为小红书的主流。几位率先抢跑的短视频老大哥在巩固既有优势内容的同时,不断发展PGC内容(专业生产)来留住用户,既要做到人无我有,也要做到人有我优。小红书自然也不例外。在推出《角落的夜晚》之前,小红书已经推出了该平台的首档旅行栏目《逃离城市计划》,展现四个男人的青海逃离之旅。每集不到十分钟,全是传统综艺的打法。最近,小红书又携手《博物》杂志,策划了一档名为《博物学家的一天》的自然探索真人秀,以视频直播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出游”。而今,《角落的夜晚》上线,可视为小红书在视频领域的另一种尝试,不但为平台引来了新内容,还打破了时长限制。前几日,窦文涛的《圆桌派》第五季宣布将在9月23日回归,引起不小的关注。文化类节目纵使破圈难,但仍有着忠实的用户群。此次《角落的夜晚》首度让小红书的视频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即便影响力有限,但已足以为其视频生态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