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只羊赚180元,罚款10万?这到底是法律的铁面无私,还是执法的‘羊肉串’式一刀切?”2025年2月,江苏盐城农民陈广芳因售卖未经检疫的羊肉获利180元,被市场监管局开出10万元“天价罚单”,引发全网热议。最终,在舆论和法律的双重压力下,罚款从10万调整为1万。
陈广芳的故事始于2023年11月,他在市场上售卖未经检疫的羊肉,获利仅180元,却被市场监管局以“违反食品安全法”为由开出10万元罚单。这一处罚引发了广泛争议,根据《食品安全法》,未检疫肉类货值不足1万元的,罚款10万至15万元。但是陈广芳家境困难,家中老人患淋巴癌晚期,急需用钱,才想着自己杀羊卖点钱贴补家用,为此村委会和市场管理办公室也都出具了证明,但是即便已经开了证明,市场监管局让然坚持罚款十万。网友调侃“这是卖羊肉还是卖黄金?”事件迅速发酵,陈广芳案成为“小过重罚”的典型案例。
陈广芳将市场监管局告上法庭,最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协调下,市场监管局自行撤销原处罚,将罚款调整为1万元。
这场风波背后,是法律与人性的激烈碰撞。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未检疫肉类可能带来病毒传播风险,法律必须严格执法。另一方面是陈广芳的行为虽违法,但动机是为补贴家用,且羊肉经检验合格,未造成实际危害。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兼顾人情,是执法者面临的永恒课题。江苏高院推动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规定,正是对这一课题的回应。
陈广芳事件不仅是一次个案,更是对执法方式的深刻反思,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工具。执法者应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陈广芳胜利的打赢这场官司,全靠舆论发酵,小事成了人尽皆知的大事,事件的成功改判,离不开公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广芳的羊肉虽经检验合格,但法律依然无情。这让人想起一句话:“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但道德不应是法律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