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虞世南

潇潇沐晨 2024-05-07 11:48:01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生于慈溪鸣鹤(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或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是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历仕陈、隋二代,隋朝灭亡后,他依附于夏王窦建德,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他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在唐朝贞观年间,作为谏官,多次直言敢谏,敢于批评时政,为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稳定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从俭轻奢、主张薄葬,认为这是帝国长久之计。同时,他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政策和行为也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如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等。

他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虞世南关注国家的安宁和民生福祉,曾在唐代末期提出“主僕异业”的制度,鼓励农民生产,开垦荒地,改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虞世南一生遵循诚信廉洁的原则,坚持正直正义,拒绝了任何形式的贿赂、行贿,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少数秉持官德的清官之一。他的清廉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被尊称为“清廉虞侯”。

虞世南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内容广泛,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政治和文化的独到见解。他的《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虞世南的散文作品也颇有建树,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他的散文内容多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如《帝王略论》等作品,就充分展现了他对政治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虞世南的书法成就更是卓越非凡。他擅长楷书和行书,书法风格既继承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虞体书法。他的书法作品笔画圆润流畅,结构严谨端庄,气势恢宏磅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书圣”。他的《孔子庙堂碑》等作品更是被后人传颂千古,成为书法艺术的瑰宝。在唐代,虞世南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初唐四大家”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他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刻苦受学十多年,坚持勤奋努力精思不懈。他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为他后来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虞世南一生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和权位。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君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这种高尚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难能可贵。虞世南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准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孝悌为本,言行举止皆有儒雅之风,赢得了时人的敬重和后世的崇敬。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又赐东园秘器,允许虞世南陪葬昭陵;加赠礼部尚书,赐谥号文懿。

0 阅读:18
潇潇沐晨

潇潇沐晨

历史热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