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小四
味同嚼蜡,味同鸡肋,如此乏味。
坐在鉴评席上的“老炮儿”李诚儒,对着台上两位年轻的演员,劈头盖脸一通狠批。
这是发生在去年《演员请就位2》录制现场的场景。
而在这档节目的上一季,李诚儒就为我们奉献了“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的经典语录。
那一次,李诚儒除了对选手拙劣的演技嗤之以鼻外,对于郭敬明的“小情小爱”的作品更是口诛笔伐,不留情面。
而一向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郭敬明,在这位“大佬”面前,则像个“傻儿子”一样,面露尴尬的微笑,乖乖接受训斥。
你以为,李诚儒只敢对郭敬明和“小鲜肉”们“开炮”?那还真是小瞧了他!
同样是演技类综艺,演员许君聪表演完毕,李诚儒对许君聪的表演给出点评:
“希望你提高境界,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不要总盯着墙角,不要盯着八十年代以后开始流行起来的无厘头的表演。”
许君聪当即提出质疑并进行反驳:周星驰在我眼里不是墙角。
李诚儒否认:我没有说他。
李诚儒真的没有说周星驰吗?明眼人都清楚,周星驰就是无厘头的代表啊!
事实上,李诚儒刚直的性格从来就没变过。
对口碑爆款剧《甄嬛传》更是多次表示深恶痛绝,直言该剧“胡编乱造”。
甚至连大导演张艺谋也没能逃脱李诚儒的“毒舌”。
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代表作品的老演员,究竟有何能耐在“水很深”的娱乐圈横着走?
他不怕这些话影响自己的演艺前途吗?
他又有什么底气敢对郭敬明、周星驰、张艺谋、《甄嬛传》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呢?
一1954年的冬天,李诚儒出生在故宫旁边的小胡同里。
在李诚儒出生前,李母已经生育10个子女。
在“一块大洋就可以买一袋面”的年代,李诚儒的父亲就可以随随便便拿出两块大洋,买一个喜欢的蛐蛐罐。
可见,那时李家的家境还是相当殷实富足的。
可是到了李成儒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不复往日光景。
雪上加霜的是,在李诚儒2岁多的时候,父亲溘然去世,生活的重担就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为了养活一家十几口人,母亲就到铁路上寻差事,扛一二百斤的枕木、用力去砸报废的路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晚上回来,即使手已经肿得厉害,还是要做饭,纳鞋底。
为了多挣一点钱,母亲还当过帮厨、瓦工和保姆。
即便母亲这样辛苦,对于养活一大家子还是十分吃力。
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这是李诚儒幼时最寻常的状况。
为了填饱肚子,柳芽、树根、野菜,凡是能咽下去的都拿来充饥,甚至一度跑到公社马厩里面,去偷驴吃剩下的豆饼。
为了一家人生存,大哥一早就被母亲派去学拉二胡。
在母亲看来,学个手艺,一技傍身,将来可以养家糊口。
耳濡目染下,李诚儒也开始对曲艺有了朦胧的兴趣。
那时,虽然物质生活特别匮乏,但对于年幼的李成儒来说,曲艺表演算是为自己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1970年,初中毕业的李诚儒,被分配到了北京景山服装八厂,主要工作是熨烫衣服。
那时,话剧刮起了一阵风潮,并迅速成为京城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其中北京人艺集结着京城最优秀的话剧表演制作班底,表演门票一经出售,就被抢光。
而北京人艺距李诚儒家不过10分钟的路程,这也给年少的李成儒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
为了看戏,囊中羞涩的李诚儒经常趁着人多逃票,在观看《针锋相对》时,被演员董行佶的表演深深吸引。
要是能和董老师学表演,那该多好啊。
只是当时对于寂寂无名的李成儒来说,这无疑于痴人说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天李成儒照常去看一场戏,排着队的他,突然发现董行佶就在身后。
李诚儒压抑住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鼓起勇气搭话:
“您是董老师吧?”
“是的,有事吗?”
“董老师,我想跟您学唱戏。”
董老师倒也不摆架子:“有作品吗?”
李诚儒挠了挠头:“会读几篇散文。”
“好,明天下午来人艺宿舍找我吧。”
那天,兴奋过头的李诚儒全然忘了看的是哪部戏。
第二天,李诚儒来到董行佶宿舍,当着董老师的面朗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可刚读完文章题目,就被董老师紧急叫停。
“在朝鲜”这三个字,被董行佶要求,足足重复了三个半小时。
几近严苛的董行佶虽然对李诚儒不太满意,但看着他那股子认真和死磕的劲儿,还是收下了这个徒弟。
于是从那天开始,李诚儒每天早上上班前,就会出现在故宫后门口练台词,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就这样坚持了十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诚儒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了,他不想继续在景山服装厂这个集体企业里面当个小工人。
那时的他有两个目标:当演员和进中央电视台。
中戏面试没能通过,但却凭着扎实的台词功底,被北电业余表演进修班录取,和赵宝刚、张光北、李勤勤等成了同学。
原以为,从北电毕业后,可以实现当演员的梦想。
现实还是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它既没有像张连文那样“高大全”的正派形象,又没有像唐国强那样“奶油小生”的讨喜外貌,也不符合丑角的形象。
台词功底再怎么精湛,还是没用武之地。
恰好那一年,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刚开始筹建剧组,正缺人手。
本想着去演唐僧的李诚儒,不出意外地被婉拒了,杨洁导演看他能写会说,还是把他留了下来。
李诚儒就想,演不成唐僧,在这剧组好好干,进中央电视台还是有希望的。
就这样,李诚儒成了《西游记》剧组的第六位“元老”,职务是场记。
李诚儒随剧组走南闯北,历经风霜雨雪,为剧组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西游记》杀青了,想到自己这几年勤勤恳恳的工作,对于进中央电视台,李诚儒充满了信心。
但最终,李诚儒依然被拒之门外。
二怎么办?
演员的路走不通,进国营企业的梦想也破灭了,可是自己还有老婆孩子要养。
思来想去,李诚儒决定改弦易张,下海经商,毕竟生存才是摆在自己和家人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李诚儒经历了摆地摊卖炒肝、卤煮,倒卖年货,批发带鱼,倒腾香烟等 。
最后在服装生意上面,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和利润。
独有的经商头脑也是他生意做大做强的关键。
就在别人拿着钱去广州进货,北京出货时,李成儒已经和北京本地的服装厂合作,直接将服装供给各大商场。
减少了运输成本的同时,还可以经常及时更新款式 ,吸引更多爱时髦的顾客。
到了1990年,李成儒的服装“帝国”日益壮大。
在西单寸土寸金的商场内,他拥有1000平米的店面,创建了老北京人记忆犹新的“特别特”服装店。
而当时中央百货的服装场地仅占地150平米。
“特别特”服装店以别出心裁的“自产自销自选”的经营模式,刚一开业,就火爆北京城,李诚儒自此开启了疯狂捞金的模式。
并与当时的商界精英李春平、李晓华、李途纯并称“京城四李”。
在李诚儒的店里,一件最普通的上衣,每天都能卖出好几百件,一款草编凉鞋,更是能卖到上万双。
当时的工人每月拿着两三百块钱工资的时候,李诚儒每天都可以进账五六十万人民币。
人一旦有了钱,就会膨胀,这一点都不假。
随着财富的积累,李诚儒也开始了奢靡享乐的日子,出门开着几十万的宝马320,穿着近十万的定制高级西装,带着几万块的名表,穿梭于京城各大高档场所。
“特别特”火爆后的第二年,生意趋于稳定,李诚儒又扎进了炒外汇的浪潮里。
据他后来的采访透露,当时的外汇账号资金大约有1300万美金,将近一个亿RMB。
而那时刚从美国归来的王中磊,怀里揣着只有不到2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
那时李诚儒的日常行程是:睡到中午吃午饭,下午5点半,准时给香港那边打电话,确认美元日元兑换行情,然后买入。
晚饭后,去天上人间享乐,看到顺眼的服务生,大手一挥,100美金的小费都算少的。
晚上10点半,打电话抛售,5个小时轻轻松松7万美金入账。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李成儒也不例外。
1993年,美日贸易战引发日本经济崩溃,李诚儒手中的钱,在这次震荡中亏得一毛不剩。
李诚儒直接宣布破产。
那一年,39岁的李诚儒开始掉头发,从一头浓密的黑发,到现在和葛优同款。
然后,1995年李诚儒思考一年,确定以后的人生方向。
1996年清理所有债权债务,重新出发。
三李诚儒决定捡起自己曾经遗落的演员梦想。
可是,谁会用一个43岁的老演员呢?
论相貌,不够端正:论资历,年龄是有了,但又没拍过几部戏。
而在破产前,李诚儒曾客串过《编辑部的故事》和《过把瘾》,他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又有老同学赵宝刚和张光北的帮助,想来复出拍戏应该也不成问题。
可当朋友把他推荐给制作方时,还是吃了闭门羹。
当时的李诚儒肯定也不会想到,曾经威名赫赫,身价上亿的大老板,竟然会为了拍戏四处求人。
既然没人用我拍戏,那我自己拍。
李诚儒继续发扬京城“老炮儿”敢做敢说的传统,凭借风光时积累的人脉和好友的赞助,
认真思量了一番,最终敲定了两个剧本——《重案六组》和《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没有激起水花,但好在《重案六组》火了。
李成儒也初尝当红演员的风光。
李诚儒的“戏瘾”也被唤起,不想受制于人,任性地开启“自编自导自演”的模式。
2009年,李诚儒买下《龙须沟》版权,并亲自改编、出演、导演。
在李诚儒的把关下,这部剧所散发的浓浓纯正的“京味儿”,在播出后,收获了如潮好评。
2010年,宫廷穿越剧大行其道,风靡一时。
其中《美人心计》《宫锁心玉》《甄嬛传》《步步惊心》更是该类型剧的巅峰经典之作。
而此时的李成儒,在《重案六组》之后,已经将近十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他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他认为,市面上很火的宫廷剧,情节夸张失实,胡编乱造,他想凭一己之力扭转观众的观剧审美。
2011年,李诚儒和朋友筹集4000万元资金,准备拍一部考究严谨的宫廷剧。
当时他肯定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重蹈18年前“外汇”的覆辙,亏了个底儿朝天!
经过几次改稿,李诚儒终于写出了一部“任性”的宫廷正剧,命名为《红墙绿瓦之残阳》。李诚儒导演兼主演。
然而这部剧除了纯正的京味儿台词,和考究严谨的历史细节,其它真不敢恭维。
拖沓的情节,平淡的剧情,程式化的人物等,使该剧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李诚儒带着片子跑遍各大卫视,均以“太正”为由婉拒。
上星失败,李诚儒和投资人血本无归。
也许从那时起,那些古装偶像类型的宫廷剧,才成了他口中害人不浅,不入流的“垃圾”。
再一次因为“任性”被现实当头一棒打昏的李诚儒,终于放弃了幕后工作,开始老老实实地拍起了戏。
可是,20多年过去了,李诚儒被人们记住的还是电影《大腕》里所饰演的精神病患者,
“1分26秒,328个台词,一镜到底”的高难度,赢得了冯小刚、葛优、关之琳、英达等全体主创人员喝彩声的同时,
也让李诚儒直接“封神”,奉献了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片段。
如今的李诚儒,居住在北京昌平区的十三陵附近,庭院大到可以栽种500棵樱桃树。
数不尽的古董收藏、名贵字画、罕见的陶瓷和紫砂壶,金丝楠木的家具更是随处可见。
随便挑出来一件,就价值不菲。
有古玩行家可以粗略估计,这得值多少钱啊!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再到倾家荡产,李诚儒的人生阅历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经历的。
人生上半场享尽荣华,阅遍风景,下半场历尽千帆,超然物外,加上堆金砌银的财富身家。
这样的李诚儒,怎会苑囿在狭小的娱乐圈,受名利诱惑的桎梏?
所以李诚儒在娱乐圈横着走,骂几个明星,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个事儿?我们也没必要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