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蚜虫爆发防控,瓢虫生物防治,晋南旱垣地带,芝麻绿色植保实录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看着自己种的庄稼好好的,可没几天就变得病恹恹的?就像很多人精心呵护的小花园,明明浇水施肥都很上心,可那些植物还是一个劲儿地出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晋南旱垣地带,芝麻种植过程中的那些事儿。
在晋南这片旱垣地带上,农民们一直在努力让每一粒种子都发芽、成长。芝麻这种小小的作物,虽然在咱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种起来可真不容易。芝麻对生长环境的依赖很强,它不像那些适应能力超强的杂草,随便找个地方就能疯长。
咱先说说这芝麻的种植。在晋南旱垣,种芝麻可不是个简单活儿。很多农户都是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在那一亩亩的土地上播下芝麻种。你看那干燥的土地,种芝麻前就得先好好翻整一番,还得想着怎么保墒,让那珍贵的水分别太快跑掉。
说到芝麻的特点,它可不像大豆那样耐旱,不过又没玉米那么娇贵得必须大片大片地在肥沃地里种。芝麻植株小小的,茎直直的,叶子小小的,像四片羽毛。它开的花小小的,白白的,但是到了结籽的时候,那一串串芝麻就像小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芝麻三周左右的时候容易爆发病虫害,就像个脆弱的小婴儿,这时期特别需要人照顾。这时候蚜虫就可能出现,蚜虫可坏了,它们密密麻麻地趴在芝麻植株上,像一层黑色的灰,吸食芝麻的汁液。你想啊,就那么几天的工夫,芝麻就可能变得病恹恹,叶子发黄,茎也不像原来那么挺了。要是任由蚜虫这么折腾,几个月后芝麻的产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农民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没多少回报。就像有个网友分享的,他在山西夏县的老家有一块芝麻地,之前没太在意蚜虫,结果最后芝麻收成那叫一个差啊,看着就心疼。
那怎么办呢?传统的办法就是打农药,可农药这东西用多了,不仅害虫会产生抗药性,对土地和芝麻的品质也不好。这时候就得提到生物防治,其中瓢虫可是个好东西。瓢虫,尤其是七星瓢虫,那可是蚜虫的天敌。你要是走到芝麻地里仔细瞧,在蚜虫大规模爆发之前,你能看到一些瓢虫在里面慢慢地爬动。你看那瓢虫,圆滚滚的身体,红红的身上有几个黑点,可爱得很。
我就知道这么个事儿。有个山西运城的农场主,他可谨慎着呢。他种芝麻也有不少年头了,在芝麻长到大概两周的时候,他就每天都去芝麻地里蹲点。刚开始没发现有啥特别的,就这么过了两天,他发现芝麻叶子有点发卷。他心里就犯嘀咕了,这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瞅,原来是蚜虫开始捣乱了。但他没着急打药,而是跑去找了些瓢虫。他把瓢虫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慢慢地把这些瓢虫放在芝麻地里不同的地方。
过了三天,再去看芝麻地,奇迹发生了。那些蚜虫好像害怕瓢虫似的,慢慢少了起来。又过了七天左右,蚜虫基本上看不到了,芝麻又恢复了生机。这瓢虫可真神奇,就这么让芝麻度过了最危险的一关。
晋南旱垣地带的种植环境很特殊,这里不像华北平原那样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这里到处是旱垣,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气候也比较干旱。这种地形对种植芝麻影响可大了。比如说,同样是一亩芝麻地,在运城的丘陵地带和在高平的平地上,长出来的芝麻就有不少差别。丘陵地带的芝麻可能因为光照角度和土壤肥力分布的不同,长得没有平地里的芝麻那么壮实;结籽的时候,平地里的芝麻可能产量更高一些。
而且,这不同品种的绿植对比也很有趣。除了咱们今天重点说的芝麻和瓢虫,还有些冷门的绿植。像紫苏,这东西在咱们晋南有些地方也有种。紫苏的叶子有股特别的香味,种它既可以防虫,又可以吃。可它和芝麻比起来,紫苏怕涝,芝麻怕旱,这两种植物对水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还有薄荷,薄荷生命力很强,在旱垣边上也能长,但它主要不是种来吃的,是用来驱虫除味的。薄荷和芝麻种植密度就不一样,薄荷可以种得密一些,芝麻就稀疏得多,不然芝麻长不开。
再看茴香,茴香那股独特的香味能让它自身驱赶部分害虫。它在晋南种得也不少,但是它的根系比较浅,在旱垣地里,一场小旱就可能让它缺水。而芝麻的根系相对深一点,在同样干旱的时候,芝麻可能更能适应。还有藿香,藿香也是很香的植物,能入药,可它的生长周期和芝麻完全不同,它在旱垣地的收获时间和芝麻相比也相差挺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芝麻地在瓢虫的保护下越来越好。大概过了一 个月,芝麻长得郁郁葱葱的,茎干粗壮,叶子又大又绿。到了收获的季节,这芝麻的产量比周围那些没做好蚜虫防控的地块要高出不少呢。
在这个过程中,周围的人都对这瓢虫防治蚜虫的方法竖起了大拇指。这方法既环保又能保护芝麻的品质,可比打农药好多了。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家乡,种农作物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病虫害防治办法呢?是像我们晋南这样利用生物防治,还是有其他更有趣的办法呢?